海山部落的土地問題

 

當初來到新竹工作的海山居民,並非一開始就居住於海山漁港,而是大家分散在各地租房子。後來有人開始在漁港這裡蓋簡易的房子,蓋了第一間後沒有人來阻止,房子便一間間的蓋下去,大家也開始在此定居。頭目提到,當時的市長董勝南允許大家在這裡蓋房子,但並未有任何公文或法令上的承諾。儘管如此,為了海山居民的生活便利,新竹市政府在房舍興建一年後便發與地址及門牌。(觀看影片)

因為沒有對土地的所有權,海山的土地問題也一直飄盪不已。在海山部落成形沒多久之後,附近的加油站老闆便指稱土地為其所有,並派人丈量土地,要求海山的居民繳納租金,租金一年7000~10000元不等,海山居民也因此向加油站老闆繳納了將近十年的租金。後來因為國有財產局的清查,海山部落才知道土地是國家的。附近教會的林牧師表示,在921大地震後,國有財產局將土地承租的年限從民國59年放寬到民國82年,海山才得以承租此地。(國有財產法)

針對土地所有,現任頭目表示當初蓋的房子很多都快倒了,孩子也多了,因此頭目正積極與市政府商談,希望國家能給予規劃,看是否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地,使海山居民能擁有自己的土地。原委會也曾針對當地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向新竹市政府反映,市政府雖然口頭上答應了,公文卻遲遲未下來。

雖然新竹市政府有針對海山部落及海山漁港風景區作一社區規劃處理,但是這個規劃卻一直無法實現。這個社區規劃是由林牧師所積極推動,牧師表示由於港口淤積漸深,漁船在一天之中只能藉著漲退潮各進出一次,港口已漸漸失去漁業上的利用價值,因此這個規劃中包含了商店街、原住民休閒公園等設計,希望改善海山部落的經濟發展(相關新聞報導)。此外規劃中針對住屋的部分,則設計為兩層樓的樓房,每戶預計自行負責150萬元蓋房子,但也有村民表示,各戶經濟狀況不同有些住戶無法負擔,也造成樓房興建的延滯。但樓房無法興建的最主要原因是設計與法規衝突。頭目表示,新竹市政府以海山鄰近海邊,興建樓房恐有安全上的疑慮為理由,表示海山部落不得在土地上興建兩層樓以上的房舍。

雖然有些居民已有在附近地區買房子,但還是會住在此地,因為這裡「朋友多、比較熱鬧」。海山部落的居民主要是因為工作關係所以來新竹發展,當初居民多以漁業為主要工作,因此會選擇居住於港口附近。有些居民希望能夠擁有土地所有權,在這塊土地上繼續發展下去,卻也有居民表示這裡只是暫住的地方,還是會回到台東原鄉去。這兩種想法其實正反映了「出外人」的兩種典型心態,一種是對原鄉認同感較強,一種是對當地認同感漸強,有「落地生根」的打算。

海山部落的土地問題若放大來看,其實與現代國家的體系的建立有著密切的相關。近現代國家社會的形成,強調法律的不可撼動性及絕對性,行政體系的建立確定了法律的執行,同時有著非私人即為國有的劃分。國家力量的至高無上,凌駕了個人及原有的、所有的社會文化制度,因此作為一個不是原居者或擁有者的海山部落,在當地落腳時必須受到種種外在力量的影響,如族群關係、經濟狀況、土地問題等。政府成為一個重要角色,與海山對話卻又凌駕海山之上,對政府來說海山充其量不過是新竹市行政區的一小塊,僅有口頭上的允諾不會有任何約束力,唯有在行政體系內所發的公文才能正視,土地因而成為展現國家力量的重要場域。市政府的態度影響著海山的未來發展,不管是海山部落樓房建設或是土地的所有權問題,都必須依法處理。

然而,不管是土地還是族群作為一種場域的展現,真正重要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人,才是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