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大-兒童生命教育數位故事館 -- 99/1/18 劉清彥--成長的代價:圖畫書中的孩童成長經驗
:::│回首頁 竹大首頁| 管理 |  

分類清單

 

99/1/18 劉清彥--成長的代價:圖畫書中的孩童成長經驗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98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活動紀錄
填表日期:99年1月18日
所屬計畫
計畫編號:2.8
計畫名稱:生命教育行動計畫
活動後紀錄
活動名稱
成長的代價:圖畫書中的孩童成長經驗
劉清彥(自由作家)
活動日期
99年1月18日 (星期一)
活動時間
 上午
9時10至12時10分
活動內容簡述
成長對每個孩童而言,都是一段奧祕奇妙又充滿未知的旅程,他們在成長中發現和建構自我,努力探索和學習,遭遇各種困境與挫折,面對抉擇與擔負責任,也會擁有喜怒哀樂的情感和情緒經驗。
清彥老師透過圖畫書,帶領學員進入圖文呈現的孩童內外世界,透過閱讀,隨著故事中的角色體驗成長的過程,釐清成長的樣貌。
 
一、喔,原來長大是這麼回事!
清彥老師以繪本《我長大了》(Ruth Krauss露絲.克勞斯(1947年初版),劉清彥老師翻譯)作為今天講題的開頭。小男孩、小狗和小雞都很小……從這個簡單的開場,展開這個可愛又動人的小故事,透過頌讚這些生活中的小小改變,我們得以知道自己在成長!從1930年代,繪本作者們開始發展「當代故事Now and hear story」,從童話公主王子類的故事中,開始發現孩子,而選擇貼近孩童的真實生活世界的故事素材,很清楚的從周遭環境和你生活中,發現成長的改變。
清彥老師問十歲的小孩們:「你們怎麼察覺自己長大?」孩子們回答:「量身高長頸鹿、衣服穿不下、鞋子大半號、爸爸讓他出國去玩…」清彥老師接著問:「你們覺得長得好不好?」孩子們興奮的回答:「長大可以做大人的事、長大可以不用被爸媽管…」但是有一個女生說:「長大不好,媽說我長大了要做更多的家事!」,一個小男孩說:「長大不好,有很多事情要擔心(考國中高中)」。長大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孩子們對成長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因為他們已經開始思考成長所帶來的改變。
接著清彥老師分享第二本繪本《小熊的小船》(Eve Bunting伊芙.邦婷,劉清彥老師翻譯),故事內容是描述有一隻小熊很愛他的小船,但隨著年紀成長,有一天他發現再也坐不下他的小船了,母親告訴他:「你長大了,不適合再坐小船……小熊本來就會不停的長大,變成大熊;小船只會維持原來的樣子」。小熊很難過自己再也不能坐進小船了,又認為「小船本來就應該一直在藍藍的湖上航行」,於是決定把他的小船送給需要它的另一隻小熊,在森林裡的朋友幫助下,他找到一隻小熊,把船送給他,並囑咐他:「當你變成大熊以後,就要再去找一隻夠坐進小船的小熊,因為小船本來就應該一直在藍藍的湖上航行」。
清彥老師提到本書作者伊芙.邦婷「用這本簡單的小書,回歸幫助小孩面對成長疑慮的核心原點」。他說:「就像書中那隻小熊被迫面對成長的事實,邦婷以『原本』就會長大的小熊,和『原本』就不會變大的小船,暗喻生命中變與不變的因素,同時以故事主角親身示範,在面對『無法改變的現狀』時,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態和想法』因應。長大的熊為自己的小船另覓小主人,表現良善的性情,也分享了成長的經驗。雖然看似捨去所有,卻獲得全新的心情、感受和體驗,不僅身體長大,心智也成熟了。」故事最後作者安排長大的小熊──「大熊」造了另一艘船,象徵著迎向新的生活經驗。
第三本繪本《很新很新的我》(夏洛特•佐羅托),這個故事帶非常的細膩呈現孩子的內心青澀、苦悶、困惑的感覺,故事以第一人稱呈現,主角男孩覺得好像有個男孩離開了,離開他熟悉的房子,那貼著氣球壁紙的臥房;離開愛把玩的積木;離開他心愛的泰迪熊和熊貓玩偶……。因為,男孩現在會更喜歡木頭紋路壁紙的樸實;更喜歡上圖書館借一本有關貝殼的書;更喜歡知道貝殼怎麼沖刷上岸來的生命故事。昨天的「我」離開了,這一刻,我是一個很新、很新的「我」。一個小男孩面對成長的省思及感動,優美的文字及意境,透露著告別昨日的感傷與成長的欣慰。
 
二、看看彼得的成長故事
  第四∼七本繪本《下雪天》、《彼得的口哨》、《彼得的椅子》、《給艾美的信》(艾茲拉.傑克.季茲),這系列書的作者艾茲拉.傑克.季茲生長於布魯克林區,父母都是波蘭移民,他的一生幾乎都在紐約市度過。他從來沒有正式受過美術教育,但是自小就喜歡畫圖,受到母親鼓勵,高中時曾贏得美術比賽大獎。美國經濟大恐慌期間,他半工半讀,勤奮自學,從事插畫及漫畫工作,自1960年代開始創作圖畫書後,季茲開始把自己的童年投射在一群孩子身上,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描繪他們成長中的各種經驗。
他以黑人小男孩彼得作主角,接著又為他塑造出來自不同族群的朋友們,二十年間,這些角色在圖畫書中逐漸長大。他一共為彼得畫了七本書,台灣現在有四本翻譯。在第一本《下雪天》(1962)裡,他是個四歲的小男孩,之後,他面臨了成長中各樣的挑戰,例如學吹口哨,(《彼得的口哨》Whistle for Willie,1964)、經歷當哥哥的矛盾心情(《彼得的椅子》Peter’s Chair,1967)、想邀請喜歡的女生參加生日會(《給艾美的信》A Letter to Amy, 1968)。
這本《下雪天》很純真浪漫的表現出孩子對於雪的期待與興奮,以及在下雪天裡的探索、新發現和新嘗試與新體會,一段小小的下雪天外出旅程,就讓孩子有了一段成長的旅程。書中大人的角色,都不會去介入孩子的世界。
《彼得的口哨》翻開書本,就被彼得那充滿欣羨與期待的神情和動作所吸引,彼得學吹口哨的過程,雖然他一心想要學會吹口哨,但天真的他,卻又每每不自禁的被其它遊戲所吸引,於是,故事就在各種有趣的遊戲與學吹口哨之間穿梭來去。彼得有個不會揠苗助長的父母,他們不會干涉彼得的玩樂和學習,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懂幽默,能陪著彼得一起玩。就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彼得的成長過程洋溢著輕鬆幽默、以及在遊戲中學習的精神。
《彼得的椅子》故事中自從媽媽生了小妹妹,彼得覺得被冷落了,他決定帶著自己的小椅子離家出走。當他想坐進小椅子時,發現自己已經長大,坐不進去了。於是他想通了,帶著小椅子,高高興興的回家,跟爸媽妹妹團圓了。《給艾美的信》中,彼得想邀請喜歡的女孩艾美來他的生日,過程中心路歷程的交雜,體會原來成長就是一場有趣的冒險!
 
三、成長中的自我認知
第八本繪本《愛唱歌的瑪莉》(奧利維爾.杜瑞亞,譯者劉清彥老師)中的主角瑪麗天生是明星,她三歲便登台表演,載歌載舞,深深擄獲每位觀眾的心。可是瑪麗一點都不快樂。每天晚上,父母和她親吻道晚安和熄燈後,她就會吃掉一整盒櫻桃巧克力。沒多久,瑪麗就因為身材走樣而失去明星光環。直到她脫離了五光四射的鎂光燈後,恢復平凡的生活,她真正的發自內心唱歌、跳舞。
作者奧利維爾.杜瑞亞透過這位渴望過平凡生活的童星故事(真實的一個英國演員),表現小孩的自覺性,以及他們想要實現自己人生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作者對這個世界以貌取人,忽視才能的失望感。杜瑞亞以柔和的淡彩,恰如其分的描繪故事主角瑪麗的純真與睿智。
 
四、成長中的抉擇與責任
  接著第九本繪本《依莉的娃娃》(Eve Bunting伊芙.邦婷,劉清彥老師翻譯),是一本圖畫書中罕見以「未婚懷孕」為主題的作品。依莉還是小女孩時,她有個名叫黛西的洋娃娃。現在,依莉十五歲了,她有個真正的寶寶。但是寶寶不是洋娃娃,照顧安琪也和照顧黛西不一樣。事實上,那比依莉想像的要辛苦多了。伊芙.邦婷以真誠平實的文字,娓娓述說這個溫暖又動人的故事,並且具實描繪小媽媽從懷孕到為人母,悲喜交織、充滿愛與失落的心路歷程。
 
五、成長中的挫折與困境
  第十本繪本《檸檬的滋味》(Polacco Patricia派翠西亞.波拉蔻,劉清彥老師翻譯)每個人都好愛五年的溫老師,尤其是崔西和她的好朋友瑪琳。她們在溫老師的教室裡學到「當生命給你兩顆檸檬時,就把它變成檸檬水!」,她們共度了愉快的一年,直到崔西發現瑪琳出現奇怪的改變。她的體重減輕,常常容易疲倦。她得了白血病,還必須面對艱難的挑戰。然而,就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時候,一個溫馨動人的意外驚喜改變了一切,不僅是崔西和溫老師,全班同學都站出來義氣相挺。而且在溫老師得知自己必須面對挑戰時,瑪琳的勇氣也激勵她努力面對難關。
 
六、成長中的夢想追尋
  最後清彥老師透過繪本《向夢想前進的女孩》,帶領我們一起思考人生的列車要往哪裡開!1921年,台灣出現了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她在台中開設一間大型婦產科醫院,還成立了產婆訓練學校。由於她的醫術高明又照顧貧苦人,使醫院聲名大噪。當時台中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由她和她的學生所接生的,因此她也被人尊稱為「台中市之母」。
希望我們人生的一路上能勇敢追尋夢想、堅毅果敢的精神,不因外在環境的不順遂而放棄希望,找到生命的方向。
 
活動照片
 
照片
說明
 image
教育學院院長蒞臨,並為我們開場。
image 
清彥老師透過圖畫書,帶領學員進入圖文呈現的孩童內外世界。
image 
清彥老師透過繪本《向夢想前進的女孩》,帶領我們一起思考人生的列車要往哪裡開!1921年,台灣出現了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image 
學員們聚精會神的聆聽清彥老師分享許多國內外知名的繪本。
 image
清彥老師離去前,與本計畫劉慈惠老師、丁雪茵老師合照。
 

討論區 友善列印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