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大-兒童生命教育數位故事館 -- 98/2/19 劉清彥--圖畫書的閱讀與分享(含課程大綱下載)
:::│回首頁 竹大首頁| 管理 |  

分類清單

 

98/2/19 劉清彥--圖畫書的閱讀與分享(含課程大綱下載)

活動名稱
圖畫書的閱讀與分享     課程大綱下載
活動日期
98年02月19日 (星期四)
活動時間
□上午
■下午
 13時00分至 14時00分
活動地點
講堂乙
參與人數
95人
活動內容簡述
 97年度教學卓越計劃:「故事書研習二─生命教育故事工作坊」,由劉清彥老師演講的「圖畫書的閱讀與分享」,揭開第二階段活動序幕,這門課劉清彥老師帶領學員從兒童閱讀特質來看圖畫書的設計,接著分享成人如何運用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與小朋友一起閱讀圖畫書的圖文,進入圖畫書好玩的世界中。
  帶孩子閱讀圖畫書,先釐清閱讀與讀書兩者間的概念,read目的是好玩、樂趣;study的目的是要學習,所以閱讀的前提,是要讓孩子覺得有樂趣。因此,帶領孩子閱讀之前,自己要敞開心、開心的去接觸圖畫書,我們才能將有趣的內容與孩子分享。另外,閱讀圖畫書除了有樂趣外,也有教育目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艾登.錢伯斯就指出,小孩在學會應付語言的複雜性之前,就已經透過圖畫接觸文學的複雜性,在說出自己的觀察所得,傾聽別人的意見,互相交換心得時,也學會如何對故事內容做精確的辨視,由此證明「討論」在閱讀過程中確實扮演核心的角色。
 
一、閱讀的力量哪裡來?──從兒童閱讀特質看圖畫書的設計
    為什麼圖畫書會吸引孩子呢?因為圖畫書是經由兒童閱讀的特質來設計,我們知道小朋友在閱讀圖畫書,是以圖像思考、直接的感受去閱讀,圖像與文字的思考是不同,圖是具像的、有趣的;文字則比較抽象、有距離感的,所以小朋友靠著自己的想像力,沉醉在圖畫書中。另一點,成人閱讀常忽略圖與文之間的關聯性,便失去閱讀的樂趣,成人沒有樂趣的閱讀,帶孩子閱讀也就枯燥乏味,自然孩子也就失去閱讀的動力。
 
二、讓故事彰顯力量──透過分享和討論進入閱讀的層次
    帶孩子閱讀,自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不是一個老師的角色,而是傾聽的角色,不要一直跟孩子講道理,此外,自己要慢慢的與孩子培養感情,老師也勉勵我們,要跟孩子講有趣的故事,是需要經驗累積,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可以講一個精彩的故事。另外,自己還需要瞭解故事的背景,若自己不清楚故事內容,不妨上網搜尋相關訊息,增加自己對圖畫書內容的概念,讓我們更能與孩子分享故事內容。
    於是,劉清彥老師以《金錢樹》的圖畫書與大家分享,老師刻意將書中的文字拿掉,將自己當成小朋友,試著閱讀沒有字的感覺。這個故事是以一個金錢樹成長的十二個月份記錄成的,文字內容是描述整個村在搶錢的故事,但是圖畫卻描繪麥小姐平靜的過十二個月的內容。這時清彥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麥小姐看到一顆金錢樹,為什麼他始終都是旁觀者的感覺?有的學員分享,因為麥小姐他很有錢,有的學員分享,因為麥小姐他不知道那是錢,有的則提到麥小姐該有的都有了,譬如內容就繪出,麥小姐有漂亮的花、房子、撿不完的柴、會自己畫畫、書、漂亮的花園、鄰居、信箱等等,劉清彥老師提到,當孩子分享一些令你困惑的答案,你該繼續問他為什麼這麼想?這是帶孩子閱讀的一種方式之一。我們除了以問題導引小孩思考和分享之外,也可以鼓勵小孩提出問題,大人不要急著給答案,讓孩子分享自己閱讀的發現、困惑與關聯性,當然孩子分享中,會混亂、吵鬧或者離題太遠,成人再適時的拉回文本繼續閱讀,在彼此分享、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我們都該支持小孩,使其對閱讀產生熱情和動力。另外,也可設計活動來帶領孩子進入閱讀,增加閱讀的樂趣。
    第二本清彥老師與大家分享的故事為《感恩之門》,開始分想故事前,清彥老師先問大家,什麼事情會讓你「感恩」,有的學員會感謝是因為有禮物、有的則分享有東西會感謝;接下來清彥老師又問,什麼事情會讓你不想感謝?有的說,踩到狗大便、上課睡過頭,被老師點名時、做錯事等等,因為這樣開始閱讀《感恩之門》,故事內容是兩個家人,遇到感恩節偏偏遇到一堆倒霉的事情,但最後這兩家人都感謝這一堆倒霉事。清彥老師在與大家講故事之前,已經將故事內容瞭解得很清楚,所以清彥老師除了講故事外,也繪在故事中提一些問題,甚至帶著大家去欣賞圖片的特色。清彥老師也分享,有時候小朋友會沒有仔細看圖片,就會突然提問,譬如有個小孩問「為什麼那個馬鈴薯會在門那呢?」當孩子提問時,成人不用急著回答,可以將問題拋回去「那你覺得那個馬鈴薯會在門那呢?」,給孩子彼此討論與思考。接著清彥老師講完故事後,提到另一個拋問題的方式,就是以反面的問題給大家思考。此外,提問分享的過程,若孩子想不出可以分享的事,成人也不需要免強孩子表達,因為其他的孩子會分享,就會開始刺激那個孩子的思考,那閱讀分享就有產生了微妙的效果,那就是開始影響孩子對生命的價值觀。
    第三本故事分享《綠尾巴的老鼠》,這本故事的作者為李歐.李奧尼,他常常將故事內容是有象徵性的意義,並且主角常以老鼠為主,所以作者表示,看他的故事是需要思考,而他談的問題都是人會發生的事情。故事內容有幾個象徵性的元素,如綠尾巴、面具、狂歡節,自己想像這些老鼠變成人的時候,「那你覺得身邊有什麼樣的人是綠尾巴?」,有學員分享說「刺青的人」,清彥老師變分享孩子對綠尾巴的解讀是:就是在身上做上記號的人;「那有沒有人帶過面具?」,清彥老師分享,孩子說「他每天都要帶一個好學生面具,回家裡就是帶一個好孩子的面具,除了在自己的房間才不用帶面具」;「那什麼是狂歡節」,有的孩子說「媽媽購物的狂歡節,媽媽變得好恐怖」。然後清彥老師又問了「你覺得大家都做的事情,都是對的事情嗎?」孩子誠實回答「不知道,但是要想想看」,孩子的分享,讓在場的學員很驚訝,原來孩子有著深入的思考與回答,另外,李歐.李奧尼的故事更提醒每個大人,自己要「想想看」有沒有帶狂歡節、是不是帶個面具,成人應該要誠實的做自己,而不是趨附潮流,迷失了自己。
   最後分享《外婆的牽牛花》,是清彥老師寫的故事,描寫自己身邊親人,生命遭受到這麼大的挫折,看見人卻可以微笑以待,讓清彥老師想到牽牛花,而寫出了這本故事。清彥老師講這本故事,除了以講述的方式外,更配上音樂,學員更能融進故事的氣氛,這本書鼓勵了一個小女生,勇敢的接受開刀,後來這個小女孩也恢復了健康。
 
三、故事對小孩生命價值觀的影響
    當我們透過分享和討論進入閱讀的層次之後,故事內容便開始影響孩子的生命價值觀,第一會增加孩子自我認知與價值肯定;第二孩子與與他人和環境開始建立良好的關係;第三延伸孩子生命視野的擴展;最後是孩子能對信仰與生命有正確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清彥老師鼓勵我們:「千萬不要輕忽跟孩子說故事的力量,因為從不會知道,你埋在孩子心中的種子,何時會發芽。」
 
活動照片
 
慈惠主任預告第二階段的活動內容

image

劉清彥老師的經驗分享

image

 
學員們很認真的在聽講

image

 
學員對清彥老師提問的回答

image

 
清彥老師的內容非常有趣,大家都展開了笑容

 image

 

討論區 友善列印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