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 首頁 > 學習園地六標準差 >文章選讀
六標準差
   

六標準差的獨到之處—與TQM的比較 (續)

作者 狩野紀昭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 經營工學系 教授
譯者 陳麗妃 大華技術學院 工管系 講師
( PDF 全文下載 )

3. 六標準差的優缺點

3.1 達成高品質水準的方法論

了解到六標準差瞄準了比 TQM 高出更多的品質水準之後,引起我對達成如此高水準的方法論更大的興趣。我向參訪的公司以及統計品管的專家纏問這些方法論,但是他們說他們所用的方法並無特殊之處,當我再追問時,他們回答說就是「 TQM 的方法」。這個答案讓我很失望,同時也讓我有些驚訝。如果他們用了一個新的名稱,尤其是他們對準了更高水準的目標,他們應該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方法才對。如果沒有可用的方法,日本人對創造一個新的名稱會感到遲疑,但他們看來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我無法相信這些人跟我二十年前在美國介紹 TQC 時,對 TQC 求知若渴的人是同一批人。

任何活動的名稱通常代表其特質,但「六標準差」這個名稱只是活動的象徵,並不顯示或暗指其最原始的獨特之處。然而,為何他能夠在全世界成就如此之多?我繼續探索六標準差的奧秘。

3.2 我終於發現六標準差的獨特之處!

我在美國拜訪的六標準差公司通常在開始時告訴我,透過六標準差的專案已為他們省下數十億美金。即便當時,舉例來說,改善活動所節省的只有銷售額的 0.1% ,然而因為這些公司都是相當大的企業,換算出的實際金額非常地龐大。那麼什麼造就他們達成如此傑出的改善成效?

我得到的結論是,六標準差有下列三個強烈的特點,這些特點彼此之間相互整合,而非獨立無關的。

  1. 在高階領導的強力支持之下,挑選出一個跟公司獲益有直接關聯的主題,並在短期間將任務完成。在開始之前,財務部門會加以評估,並從中選出能產生巨大財務效果的改善主題。
  2. 由全職的黑帶領導專案團隊,此團隊獨立於現有的組織,執行由高階主管所挑選出的主題,並完成專案。黑帶的職務從現有的組織中找出最適當的人選擔任。
  3. 黑帶的訓練與專案同步進行。在訓練期間,黑帶除了專案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任務在身。

高階主管挑選被視為最能改善財務底線( bottom line )成效的主題,利用獨立於現有組織的專案團隊,透過最適合的全職人員的領導,採取大膽的行動,包括組織的重整、甚至是廢除某些職位,都獲得高階主管的全力支持。這些做法自可得到大幅的財務效益。

那麼,日本企業是否也能如此呢?如此一來,他們將會面臨到下列三個最大的困難:

    1. 從既有的組織中挑選出最好的人,專門從事專案的工作
    2. 在訓練期間,讓他專注於專案的工作,而不交派其他的任務
    3. 由獨立於既有組織的專案團隊去考慮衡量( measures ),包括組織的變革。

3.3 從改善之中節省浪費

如同 3.2 節中所述,高階主管挑選最重要的主題事項來改善財務底限(即稅後利潤),這些專案的主題都是經過財務部門評估預測當專案成功時其財務的成效 ,以直接連結至營運的績效。 這是六標準差的優點。

改善財務底線通常意味著下列的損益聲明:

    1. 增加銷售額
    2. 減少變動成本
    3. 減少銷售費用與一般行政管理費用
    4. 降低利率

那麼六標準差的目的是減少什麼呢?從拜訪的六標準差公司改善專案的項目表中,我了解到除去流程中無效率的浪費以及降低成本是改善的主要議題,也就是 b 與 c 。他們所使用的方法則是結合 TQM 與 BPR (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企業流程再造),包括組織重整等相當大規模的改善或改革都在進行中。日本式的改革是由組織內的人來處理,在此情況下,既有的組織將繼續維持他原有的樣子。因此,對於將會造成組織解離( break up )的衡量是很難進行的。相對地,因為六標準差是由獨立的團隊來推行,就可能展開大規模的重組,包括改變銷售或採購的途徑,如此可以節省顯著的資金。

另一個造就實質豐碩的財務成果的原因,可能在於服務業廣泛地採行六標準差。比起製造業,以往服務業對於推行改善活動並不熱衷,在美國也是如此。常有人用擰乾一條濕毛巾來比喻改善的成效。也許我們可以說服務業的毛巾非常地潮濕,即使只是將毛巾扭轉一點點,就可以擰出一些水,也就是得到一些改善的成效。當毛巾仍舊潮濕時,便可以預期對應程度的結果,就端看你的毛巾有多潮濕。但是當改善持續地進行,而毛巾中的水分已漸漸被擰乾時,我們還能繼續期望這樣的成果嗎?

3.4 較少強調增加顧客滿意的活動

我所拜訪的許多人一開始都會跟我強調六標準差對顧客滿意是多麼地重視,但是從所見到之改善主題的名單中,其中有許多都是跟前一節所提到的減少浪費有關,除了有些建立一個新系統以滿足顧客的主題之外,跟顧客滿意相關的並不多見。聆聽了他們的意見之後,我認為他們正試著建立一套系統,使人的因素不會影響顧客滿意水準。

除了建立一個新系統之外,提昇顧客滿意的水準受許多因素所影響,包括發展、設計、採購相關的硬體設備以及建立詳細的手冊(軟體)以落實此系統、技術和屬於這個參與此系統的員工等,這些因素必須要充分才能達成。由全職的人員(黑帶)所領導的獨立於現有組織之外的專案團隊,可以規劃出良好成效的計畫,這些計畫由高階主管來決定,包括建立系統、採購設備等。然而提昇顧客滿意的水準還包括許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除非在現有組織中的員工能夠參與,否則這些因素是無法具體化的。既然六標準差追求如此高標的顧客滿意水準,在推行階段中若沒有既存組織的配合是很難做到的。

這個缺點是可以被彌補的,也就是說綠帶、盟主或流程擁有者都存在既有的組織中,同時也參與六標準差的專案。但無可否認的,黑帶表現的愈耀眼,就愈難將之抽回。

3.5 六標準差的缺點

六標準差的缺點與優點(或特點)是一體兩面的。既然減少浪費是改善專案的重心,當有許多浪費存在時,就會有很正面的成效。若是改善持續進行,而浪費也逐漸減少之後,又會怎樣呢?當毛巾已逐漸被擰乾,還會有多大的影響呢?其次,六標準差在提昇顧客滿意水準的活動是較弱的。第三,六標準差對於根基於組織的活動也較弱。在六標準差中,策略(方針)管理變成是專案導向的,而展開至各部門或各處室就不再那麼必要了。日常管理和品管圈活動也不那麼被強調,在六標準差中並沒有全員參與的觀念。

4. 六標準差的議題

4.1 你的六標準差績效如何?

「你們部門的標準差績效有多高?」「我們部門的標準差是多少多少。」這是身處在六標準差中的人們之間常有的對話。將每項工作的績效透過常態分配加以衡量,並將出錯的頻率轉換成標準差(如圖四)。這個方法是利用統一的方式來表達工作品質的水準,因此在提昇改善上很有用。理論上,這種方法論是可能的,也並沒有什麼錯。然而利用標準差真正的顯著性是什麼?使用這種方法,舉例來說,當開發票的疏失以及與安全有關的錯誤同樣都在 4 sigma ,我們能夠說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品質是同樣的嗎?
圖四 不合格率與標準差之轉換

即使這兩者都是同樣的標準差,但其重要性卻是大異其趣的。將所有的工作都用標準差來衡量造成一種詭譎的氣氛,也容易進行比較;因此,我們常會忘了去思考兩種衡量尺度的權重差異。不是強迫去假設所有工作都是常態分配,並以標準差來衡量工作的品質,而是要將兩者錯誤利用不良率的尺度加以比較,如此可讓我們有更適當的判斷,因為不良率的表示方式使我們更能感受尺度之權重差異。

4.2 只不過是名稱上的改變(新瓶裝舊酒)-以 “DMAIC” 為例

當問到實施六標準差的方法,常會提到 DMAIC (見圖五)。這是將問題解決步驟的名稱加以重新包裝。有人說 DMAIC 是六標準差獨有的方法,但我們可以立即了解那是出自於日本的 QC Story 。 QC Story 是日本在 1980 年代介紹到美國去的一般問題解決的程序,而 DMAIC 只不過是他的另一個不同的稱呼。我談過的人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話)知道 DMAIC 是源自於日本(見圖六與圖七)。


圖五  DMAIC (G. Watson, “Six Sigma Lecture,” JUSE, 2001)


圖六 問題解決 QC Story


圖七  SDCA 循環與 QC Story 步驟

4.3 六標準差還能持續多久

當我在 1980 年代初期到美國時,人家問我是否知道一種新的方法叫做 SPC 。我回答說我不知道,並問那是什麼。答案是那是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的縮寫,她被視為是一項新的強大武器。當我翻開書本時嚇了我一跳,書上所描述的正是我們當時在日本所稱的 SQC (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完全相同。品管圈改了名字叫做品質圈,並於 1980 年代初期在美國引起一股風暴,隨後 TQC 在 1980 年代後期也掀起了一波熱潮。在 1990 年代初期, TQC 改名叫做 TQM ,我預期這股熱潮會繼續延燒,然而 BPR 卻取而代之地開始風行。 BPR 基本上也是屬於同一系列的,因為裘蘭博士( Dr. Juran )在 1960 年代即強調管理的突破,而在 1970 年代後期卡特總統也大力促銷零基預算( zero-based budgeting )。簡而言之,美國的品管界會為了讓某些過時的東西看起來更有活力,而給與一個新名稱來包裝既有的方法,即使事情的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改變,這也不是新鮮事了。

回想起我親身的經歷讓我浮起兩個疑問:六標準差還能再持續多少年?以及繼六標準差之後而起的會是什麼?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從很多人的回答所得到的答案是短則兩年,而最長則是五年。至於第二個問題,多數的人的答案是「只有天知道!」有趣的是,有幾個專家所說的答案中都提到「精實」( lean )這個字眼,這是豐田生產管理系統(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的另一個名稱。

某家顧問公司經營六標準差的生意非常成功。我跟這家公司的董事長說:「你們公司可能沒辦法經營太久。」他很平靜地回答說:「不管接下來風行的會是什麼,本質都是一樣的。只要把我們的招牌換一下,明天又可以繼續開張了。」我實在敬佩他經營公司的方法。

123




學習園地|學術研究|標準與證照線上品質教室|品質經理人交流|

網站地圖中心介紹|聯絡我們|HOME


華大學品質研究中心
30043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工程一館 意見箱
電話:03-586687 傳真:03-58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