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 首頁 > 學習園地六標準差 >文章選讀
六標準差
   

六標準差的獨到之處—與TQM的比較

作者 狩野紀昭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 經營工學系 教授
譯者 陳麗妃 大華技術學院 工管系 講師
( PDF 全文下載 )

TQM與六標準差是目前最受企業矚目與重視的品質活動。TQM風行全球由來已久,而六標準差則是近年來繼TQM之後最廣為探討的課題。然而,六標準差的獨特之處是什麼?跟TQM有何不同?目前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日本品質大師狩野紀昭博士針對此一主題,提出他個人精闢的見解,發表在日本科技連出版的「品質」期刊。經交通大學蘇朝墩教授引薦,取得該文之英文版,Noriaki Kano, 2003, “What Is Unique about Six Sigma?—In Comparison with TQM,” Quality, Vol. 33, No. 2, pp. 168-175,將之翻譯,以饗中文讀者。本譯文承蒙原作者撥冗指正,特此致謝。

1. 六標準差的獨到之處

1.1 展開六標準差之旅

大約從兩年前左右,六標準差的旋風席捲全球,所到之處,都可以聽到人們談論著這個話題。這樣的風潮跟 1990 年初期的 TQM 很相像。我們心中很自然地浮起一個疑問:六標準差究竟是何方神聖?其方法論為何?跟 TQM 有何不同?獨特之處又是什麼?當我讀起一些翻譯成日文的六標準差相關書籍時,我發現他們很殘酷地將 TQM 批評得一無是處,認為 TQM 只不過是個老掉牙的東西罷了。閱讀這些書對我而言很痛苦,因為我深受 TQM 的洗禮已經相當多年了。這些書給予六標準差如此嚴厲的抨擊,想必六標準差一定有其獨到的妙方。於是我寫 e-mail 詢問我在美國的朋友,但他們的答案卻有著天壤之別。有些說六標準差只不過是將 TQM 重新命名,而有些則認為這兩者是全然不同的。

無法避免地,身為品管的專家責無旁貸地要去找出六標準差的獨到之處為何。在 2002 年的八月,我花大約三個星期的時間,開車開了 3000 公里以上的路程去展開六標準差的學習之旅。我從明尼阿波里斯市(美國明尼蘇達州)開始,途經紐約、賓夕法尼亞州、馬里蘭,到北卡羅來納州,因為親眼所見與親耳所聞是了解六標準差最快速也最準確的方法。我拜訪了推行六標準差的公司,以及這個領域的大學、顧問與品管專家。所涵蓋的行業相當廣泛,包括銀行界與服務業,製造業那是更不用說了。從這趟旅程,我想我能夠學到六標準差的特點與缺點,我想透過這篇文章與讀者分享我的發現。為了說明六標準差與 TQM 之主要差異,我將介紹很基礎簡單的骨架模式,略過那些不重要的旁枝末節。

1.2 考察的前提假設

我對於六標準差是什麼,以及他跟 TQM 之間的異同都相當有興趣。我考察的假設如圖一所示。


圖一 假設:六標準差與 TQM 的關係

對於任何兩個不同名稱的個體而言,例如 A 與 B ,他們應該會落入圖中所顯現的三種情況之一。因此,六標準差與 TQM 之間的關係應該可以透過這三種情況之中的一種來呈現。在開始考察之後,很快地我了解到其關係應屬於圖一的中間那一種,而此種情況又可以再加以細分成三種,如圖二所示。


圖二 假設:六標準差與 TQM 如何重疊?

我首先思考圖二中最上面的那種情形,也就是 TQM 再加上一些東西,即可表示六標準差與 TQM 的關係,但我知道實際上六標準差執行時有些東西是 TQM 所沒有的;在此同時,也有一些推行 TQM 會有的,卻沒有出現在六標準差中。最後我發現圖二中的中間那一種情況才能展現他們的關係。接著,我的興趣便轉移至六標準差從 TQM 身上加些什麼以及拿走些什麼,這個部分我將在第三章中探討。

2. 六標準差師出何處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六標準差這個名稱的正確意義,以及這個名稱的由來。在 TQM 裡,「三倍標準差」( three sigma )這個名詞用在當品質特性服從常態分配的假設。當第一次聽到六標準差這個名稱時,我認為六標準差是要用來取代它。一個樣本跌出三倍標準差範圍之外的機率只有千分之三;然而在六標準差中,該機率變成小到只有 2.0 ppb ( parts per billion ,十億分之一),這真的是個相當低不良率的品質水準。如果你知道這種機率水準在中國或印度,這兩個有大約十億人口的國家,只會影響到其中的兩個人,便可以體會這樣的機率有多小!

如此不良的程度,或者說如此高的品質水準,只有些微的產業如太空梭和電子零件才必須具備。美國的公司總是對成本與品質之間的平衡斤斤計較,為什麼他們會瞄準如此高水準的品質呢?如果真的這樣做,他們到底發明了什麼新方法來達成這樣的目標?我腦海浮現出這種簡單的問題。

圖三 製程能力水準

在我拜訪之處經過一系列的討論,我發現我的假設前提全然地錯誤!圖三利用目標製程能力顯示出六標準差與 TQM 之間的關係。假設一個樣本群波動的標準差是 ,目標規格的一半寬度是 6 ,而平均值與規格中心有 1.5 的偏移。在 TQM 中,目標製程能力指標 C p 是 1.33 ,這是考慮在 3 的情況之下,並假設平均值從規格中心偏移了 1 。這可以轉述成規格界限的一半為 4 。如果依照稱呼六標準差的方式如法炮製,那麼 TQM 便可稱為「四標準差」活動了。表一將這些觀念整理地更詳細,而下面則是六標準差與 TQM 的比較。

目     標 六標準差 TQM
規格的一半寬度 6 sigma 4 sigma
變異的允差( Tolerance for variation ) 4.5 sigma 3 sigma
偏差的允差( Tolerance for deviation ) 1.5 sigma 1.0 sigma
製程能力指標 2.00 1.33
單位缺點數 3.4 ppm 3000 ppm

...下一頁

123




學習園地|學術研究|標準與證照線上品質教室|品質經理人交流|

網站地圖中心介紹|聯絡我們|HOME


華大學品質研究中心
30043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工程一館 意見箱
電話:03-586687 傳真:03-58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