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題字:胡進杉
《科學史通訊》稿約
一、總論
(一)本刊為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簡稱: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
所屬刊物。其宗旨為提升科學史研究,推廣科學教育和促進科學普及。
(二)本刊為年刊,於每年九月刊行。
(三)本刊國際標準期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簡稱ISSN):2227-1023。
(四)編輯委員會:共六位,由本會主任委員邀請,曾任本會主委或為教授以上之本會委員出任,任期與 主委相同。委員會負責協商本刊之發展方向,並執掌監督學術審查制度。另設通訊編輯委員,邀請 海外學者參與,資格不受限,其執掌為協助推薦論文審查人,並在海外學術界推廣本刊。
(五)編輯部:聯繫編輯出版事務與官方網站之經營。
二、投稿須知
(一)本刊公開徵求以下稿件,來稿類別與欄目如下:
1. 學術專論:以刊登兩萬字以內,與各類科學技術及科技相關發展史的學術論文為主。
來稿先經編輯部形式初審後,製成初審報告,送交編輯委員會討論。編輯委員檢視稿件及
初審報告後,決定是否進行審查。如決定送交審查,則由編輯委員會推薦審查人,進行
雙匿名審查。審查後,如獲採用,作者須按編輯委員會意見修改,通過後即予刊登,並致贈
當期通訊三冊。獲本刊採用後,會收錄於科學教育期刊文獻資料庫中。
2. 學術劄記:五千字之初登稿,由編輯委員會進行審查。
3. 學界動態:報導海內外科學史界的新聞。報導實際參與學術會議的見聞與評論。
主要關注即將召開的學術會議,歡迎各籌備單位主動提供會議訊息。
4. 出版消息:包含新出版之學術新書和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凡欲刊登新書介紹者,
請寄該書一冊至本刊編輯部,以供編輯採節必要資料刊登。
5. 來稿請自行複製留存,本刊編輯部不退稿,並保留刊登之權利。
(二)投稿學術專論、學術劄記和研究史請附中、英文論文題目、摘要(500字以內)、關鍵詞(五個)
和作者姓名、服務單位及職稱。其他欄目則請附中、英文論文題目和作者姓名、服務單位及職稱。
並請提供聯繫方式。
(三)來稿電子檔請以 Microsoft Word 檔投遞,橫向排列,且須附列完整之參考書目並註明頁碼。
(四)一稿多投,曾於網路發表之文章與學位論文,本刊不予接受。於研討會宣讀之論文,如該會議有
出版論文集或出版計畫,亦不予接受。
(五)文責須由作者自負。
三、編輯部權利
(一)編輯部得就來稿酌修體例、格式及圖版,並要求作者提供圖像來源及授權。
四、作者權利
(一)無稿酬,致贈獲刊載之作者當期刊行本三冊。
(二)作者擁有來稿之著作人格權,並同意轉讓本刊著作財產權。
五、文章授權
(一)同意授權本刊出版、再刷、翻譯、轉載。
(二)同意本刊數位化來稿,並轉授權其他合作資料庫。
六、體例及格式,請參本刊網站附加檔案:科學史通訊撰稿體例。
七、編輯聯絡方式
30013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毛傳慧教授收。
電子檔請逕寄:chmau@mx.nthu.edu.tw
卷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45 |
科學史通訊 第一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初探劉徽的窮盡法 |
洪萬生 |
1 |

第1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外文科學史刊物一覽 |
鄒景衡 |
3 |
近代中國醫藥目錄學專注—醫籍考及宋以前醫籍考之考察 |
那琦、那貴忠 |
6 |
近年來考古出土文物對科學使研究的若干影響 |
萬家保 |
7 |
阮元與疇人傳 |
王萍 |
8 |
王清任與醫林改錯 |
陳勝崑 |
9 |
王信仰與廚房衛生 |
張之傑 |
11? |
趙爽勾股圓方圖注之研究 |
陳良佐 |
11 |
格物與成器 |
劉君燦 |
13 |
我國古代的玉雕技術問題 |
鄧淑蘋 |
14 |
宋末鄭所南和他的礦床學思想 |
劉昭民 |
15 |
羅志豪教授致陳勝崑信 |
羅志豪 |
16 |
科學史通訊 第二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宋代之藥政 |
那琦 |
2 |

第2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談中國早期銅器的兩個技術問題 |
萬家保 |
7 |
證明圓面積公式的劉徽方式 |
洪萬生 |
8 |
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幾位清代科技學者 |
王萍 |
9 |
探討中西早期金屬文化的走向 |
張世賢 |
13 |
科學史徵答—時間觀、創世論與演化論 |
劉君燦 |
16 |
明代李時珍在我國古代地質學史上的貢獻 |
劉昭民 |
18 |
談發現火藥時期 |
劉廣定 |
19 |
讀「中國生物學發展史」 |
張之傑 |
20 |
「十三世紀的中國數學」摘要 |
洪萬生 |
22 |
民國科學史研究參考書目(1912~1949) |
陳勝崑 |
23 |
何丙郁教授著作一覽 |
|
27 |
外國醫學史活動消息 |
陳勝崑 |
32 |
科學史通訊 第三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初探「重差」的內在理路 |
李國偉 |
3 |

第3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因物成率.審辨名分—試論中算史研究的幾個大方向 |
洪萬生 |
9 |
中國數學史的幾個問題 |
洪萬生 |
13 |
煉丹與化學—兼談道家的化學觀 |
龍村倪 |
15 |
葛洪的儒、道思想 |
王萍 |
23 |
談中國化學史的研究 |
劉廣定 |
25 |
達爾文學說在中國 |
陳勝崑 |
28 |
明代唯一勒撰本草「本草品彙精要」原本之流落海外與其要圖之百於年後摹寫本「金石昆蟲草木狀」之刊行價值 |
那琦 |
35 |
見微知著—從陶瓷所含的稀土元素和少量元素看中國製瓷技術的演進 |
張世賢 |
44 |
偉大的中國古代金屬製鑄工業 |
萬家保 |
53 |
民國科學史的研究與開展 |
陳勝崑 |
56 |
十九世紀中國的科技雜誌 |
劉廣定 |
60 |
培養人才.繼往開來 |
王萍 |
64 |
個人對中國科學史的幾點意見 |
劉君燦 |
66 |
略談中國科技史的古為今用 |
劉昭民 |
69 |
「中華天文學發展史」摘要 |
劉昭民 |
71 |
國內收藏科學史期刊目錄 |
編輯小組 |
72 |
科學史通訊 第四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我國歷史上人工栽培的食用香蕈 |
陳良佐 |
3 |
 |
薏苡仁,川穀之本草系統(圖考) |
那琦 |
7 |
薏苡仁,川穀之本草考察 |
莊壽美、莊淑旂、那琦 |
8 |
漢伏波將軍馬援與薏苡仁 |
那琦 |
16 |
薏苡與川穀植物來源之釐定 |
那琦 |
19 |
最初的中文化學元素名稱 |
劉廣定 |
22 |
「平龍認」的有關問題研究 |
劉廣定 |
26 |
十九世紀中國組合數學的某些貢獻 |
李國偉 |
32 |
代數符號的迷思 |
.洪萬生 |
33 |
關於「透光鏡」的一些問題 |
萬家保 |
35 |
考古學對中國科技史的新貢獻 |
劉昭民 |
36 |
識小錄(甲篇) |
龍村倪 |
38 |
由不連續到連續;類比的再擴充 -對孔恩(T.Kuhn)知識典範論的探討 |
劉君燦 |
47 |
從事「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幾點經驗談 |
葉鴻灑 |
58 |
出席十七屆國際科學史年會報告書 |
孫方鐸 |
60 |
科學史 |
魯經邦(譯) |
70 |
「中華地質學史」摘要 |
劉昭民 |
79 |
本會會訊 |
編輯小組 |
80 |
科學史通訊 第五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從古代青銅器的製造是金文的「鑄」字 |
萬家保 |
2 |

第5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試論我國古代陶磁工藝中坯料之調製問題 |
陳擎光 |
8 |
中國古代煉製金丹器具的一些問題 |
劉廣定 |
16 |
方圓、影響、與自然人文思想 |
劉君燦 |
20 |
清初南懷仁所帶來的氣象學識 |
劉昭民 |
28 |
物理學發展中的原因概念 |
魯經邦(譯) |
32 |
科學發現的歷史結構 |
魯經邦(譯) |
38 |
台灣醫界人物傳記索引初稿 |
陳勝崑 |
48 |
第一屆科學史研討會記實 |
魯經邦 |
54 |
本會會訊 |
編輯小組 |
57 |
思與言主辦之中國科技史研討會議程 |
|
59 |
淡江大學七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中國科技史講座課程表 |
|
60 |
淡江大學七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科技史講座課程表 |
|
61 |
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 |
|
62 |
本會委員名單 |
|
64 |
第一屆科學史研討會實況照片(封面裡及封底裡)說明 |
|
65 |
科學史通訊 第六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人與大自然的契合 |
何丙郁 |
2 |

第6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長生不老術中的仙丹 |
何丙郁 |
6 |
古器物的化學分析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 |
張世賢 |
10 |
陽性作物的通風、通光與陰性作物日光照射量的控制 |
陳良佐 |
15 |
我國蒸餾器與蒸餾酒的問題 |
劉廣定 |
27 |
漢昭帝元鳳五年燭星—歷史上最量的一顆新星? |
黃一農 |
34 |
抖?識小錄(乙篇) |
龍村倪 |
40 |
民國初年我國氣象事業之開展 |
劉昭民 |
57 |
南宋「天文圖」 |
袁尚賢 |
61 |
與人文結合的科技史教育—科技走入生活精神發揚場面 |
劉君燦 |
64 |
參加港大中文系六十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後記 |
劉廣定 |
69 |
本會會訊 |
魯經邦 |
73 |
淡江大學七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
|
83 |
淡江大學七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
|
84 |
科技史通訊撰稿細則 |
|
85 |
本會委員名單 |
|
87 |
科學史通訊 第七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中古時期的外來化學知識 |
劉廣定 |
2 |

第7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日據時代台灣氣象史 |
劉昭民 |
5 |
李約瑟原著.鄭子政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氣象學部分商榷 |
劉昭民 |
20 |
談中國科技的進入教科書教學 |
劉君燦 |
22 |
出席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報告書 |
孫方鐸 |
24 |
中央研究院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報告(第五屆國記中國科技史會議) |
李國偉 |
30 |
聖地牙哥「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側記 |
張瑞德 |
32 |
北宋科技發展重要特色之分析 |
葉鴻灑 |
34 |
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 |
黃一農 |
35 |
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新聞集錦 |
葉鴻灑委員提供 |
37 |
本會第三屆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
|
44 |
本會第三屆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 |
|
45 |
76年8月~77年12月會計報告 |
|
46 |
淡江大學七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
|
47 |
淡江大學七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
|
48 |
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 |
|
49 |
本會委員名單 |
|
51 |
科學史通訊 第八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台灣四十年來科技史發展簡介 |
劉廣定 |
2 |

第8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談火藥與火炮的一些問題 |
劉廣定 |
7 |
我國古代對猛瑪化石之認識 |
劉昭民 |
9 |
懷念陳勝崑先生 |
劉昭民 |
11 |
銅綠山先秦時代股銅礦遺址參觀記 |
劉昭民 |
12 |
人之方鐸 |
劉君燦 |
14 |
勝崑兄去世 |
劉君燦 |
15 |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 |
劉君燦 |
16 |
抖小識小錄 |
龍村倪 |
19 |
中國古代窺管考 |
黃一農 |
28 |
本會第三屆第四次會議記錄 |
李國偉 |
38 |
79年1月~12月會計報告 |
|
39 |
本會委員名單 |
|
40 |
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封底裡) |
|
|
科學史通訊 第九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
席澤宗 |
2 |

第9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談考古學對藝術史研究的貢獻—以古玉器研究為例 |
鄧淑蘋 |
10 |
王莽量器及其他 |
白尚恕 |
20 |
明末清初西算東傳 |
白尚恕 |
24 |
李善蘭與《幾何原本》後九卷 |
洪萬生 |
30 |
我國古代詩附中的氣象和氣候資料 |
劉昭民 |
32 |
《聊齋誌異》中的科學史料 |
劉昭民 |
35 |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二) |
劉君燦 |
38 |
第六屆中國科學史國際討論會紀要 |
張世賢 |
43 |
近代中國科技史研討會 |
楊翠華 |
46 |
各校簡況 |
|
50 |
本會委員著作目錄 |
|
52 |
七十九年本會大事記 |
|
57 |
七十九年1~12月會計報告 |
|
58 |
本會委員名單 |
|
59 |
封底裡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 |
|
|
科學史通訊 第十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展品的字製與推廣 |
劉昭民 |
1 |

第10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貓熊古名考 |
劉昭民 |
3 |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三) |
劉君燦 |
5 |
王韜白記中的李善蘭 |
洪萬生 |
9 |
台灣原住民早期的氣象知識 |
劉昭民 |
16 |
中國古代對角度的認識 |
李國偉 |
18 |
民國二十年以前在歐中的中國化學會 |
劉廣定 |
26 |
北宋儒者的自然觀(摘要) |
葉鴻灑 |
32 |
追憶陳委員勝崑(轉載) |
張之傑 |
33 |
讀醫史:懷勝崑(轉載) |
洪萬生 |
35 |
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新書簡介) |
葉鴻灑 |
39 |
淡江大學中國科技史課程表 |
|
40 |
本會委員著作目錄 |
|
42 |
八十年本會大事記 |
|
46 |
八十年本會委員動態 |
|
47 |
八十年1~12月會計報告 |
|
48 |
本會委員名單 |
|
49 |
科學史通訊 第十一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詮釋 |
梅榮照 |
1 |

第11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近代化學何以未在中國發生 |
劉廣定 |
9 |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四) |
劉君燦 |
19 |
《九章算術》與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 |
吳裕賓 |
22 |
李善蘭致曾國藩的兩封信 |
洪萬生 |
36 |
博士論文摘要 |
徐光台 |
38 |
紀念鄒景衡委員 |
劉廣定 |
40 |
孔明首先發明半自動機器人—木牛流馬 |
劉昭民 |
41 |
道教與中國古代醫學 |
辛智科 |
46 |
淺談中國科學史之外史研究 |
王禹凡 |
50 |
編輯室報告 |
編輯室 |
54 |
一九九二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
劉昭民 |
55 |
八十年1~12月會計報告 |
編輯室 |
59 |
八十一年本會大事記 |
劉廣定 |
60 |
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
葉鴻灑 |
61 |
本會委員名單 |
編輯室 |
62 |
科學史通訊 第十二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從單表到雙表-重差術的方法論研究 |
李國偉 |
1 |
|
略談中國古代氣象學史之特徵 |
劉昭民 |
13 |
中國古代氣象學術後來落後之原因 |
劉昭民 |
16 |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五) |
劉君燦 |
21 |
孔恩的科學史觀及其在中國科學史研究上的適用性問題之探討(摘要) |
徐光台 |
26 |
有關木牛流馬的一些情況 |
陸敬嚴 |
28 |
敦煌莫高窟遺址近年的維護工作 |
陳仲玉 |
29 |
內蒙谷師範大學科學史研究所建所十週年(1983-1993)科學史專題討論會紀要 |
劉昭民 |
32 |
參加第十九屆國際科學史研討會報告 |
洪萬生 |
35 |
久原遺恨 九章遺憾----敬悼數學史家李繼閔教授 |
洪萬生 |
37 |
清華大學科技史研究概況 |
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39 |
淡江大學中國科學史課表一覽表 |
郝俠逐 |
42 |
台灣大學『中國科技史』課程簡介 |
韓復智 |
43 |
中興大學歷史系所『中國科技史』課程簡介 |
韓復智 |
44 |
八十二年本會大事記 |
楊翠華 |
46 |
82年1~12月會計報告 |
李國偉 |
47 |
本會員名單 |
編輯室 |
48 |
科學史通訊 第十三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梅文鼎的詩歌 |
劉鈍 |
1 |
|
我國古代物理學的主要成就 |
劉昭民 |
9 |
抖小識小錄(丁篇) |
龍村倪 |
17 |
論墨子及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的差別及其意義 |
李春泰 |
30 |
台灣北投石之始末 |
劉昭民 |
38 |
漫談中國傳統軍事科技的發展 |
葉鴻灑 |
42 |
八十三年1~12月會計報告 |
編輯室 |
44 |
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的一些省思 |
劉君燦 |
45 |
參加第二屆國際酒文化學術研討會紀要 |
劉昭民 |
49 |
記王鈴先生二三事 |
劉廣定 |
52 |
論中國古代數學的構造性質(演講題綱) |
劉鈍 |
54 |
中國古算的社會性(演講題綱) |
劉鈍 |
56 |
劉鈍先生訪問台灣 |
編輯室 |
58 |
八十三年本會大事紀 |
楊翠華 |
59 |
著作目錄 |
編輯室 |
60 |
科學史通訊 第十四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太乙術數及其對傳統科學之影響 |
何丙郁 |
1 |
|
科技與醫療專題報告-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提綱) |
杜正勝 |
13 |
抖小識小錄(戊篇) |
龍村倪 |
15 |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六) |
劉君燦 |
31 |
東亞解高次方程式的變遷︰從《楊輝算法》(1275)到《古今算法記》(1671年) |
城地茂 |
34 |
觀察科學進展的一點新意 |
江才建 |
44 |
解《三國演義》中的毒泉 |
劉昭民 |
45 |
參加徐光啟研討會有感 |
洪萬生 |
47 |
欣見算史有知音 |
洪萬生 |
50 |
以文藝復興時期事例試論我國傳統科技捕圖之缺失 |
張之傑 |
52 |
我國古代利用動物捕魚之知識 |
劉昭民 |
63 |
科學史通訊 第十五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學術論文 |
|
|
|
比例規在火砲學上的應用 |
黃一農 |
4 |
古代化學工業的一個偉績──契丹族的玻璃製造業 |
王福良 |
12 |
蔡元培留德前所閱西學科學圖書 |
張之傑 |
16 |
論我國古代天文學與氣象學之關係 |
劉昭民 |
22 |
一般論述 |
|
|
徐光啟(幾何原本雜義)雜議 |
洪萬生 |
28 |
談翻譯之『信』─從李約瑟《中國之科學文明》序言中一句原文談起 |
劉廣定 |
30 |
關於我國古代雪球的繪畫 |
劉昭民 |
34 |
淺談藏族的造紙技術 |
郝俠遂 |
38 |
談談繪畫的史料價值 |
張之傑 |
42 |
中國古籍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中的價值 |
李春泰 |
46 |
科學史通訊 第十六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學術論文 |
|
|
|
談漆與夾紵 |
阮鴻騫 |
1 |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思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
劉志一 |
9 |
殷商畜牛─聖水牛型態管窺 |
張之傑 |
17 |
党項族冶金中之化學 |
王福良 |
23 |
數術學對哲學與科學史研究的意義 |
俞曉群 |
29 |
我國古代預報氣象的方法 |
劉昭民 |
35 |
一般論述 |
|
|
科學史與科學教學 |
劉廣定 |
45 |
讓木牛流馬重返人間 |
王湔 |
51 |
悲情與猛志─一位科學史家的思考 |
俞曉群 |
54 |
傳統陰陽思想與生物複製 |
劉君燦 |
57 |
其他 |
|
|
大地萬象、文化尊嚴~昭民兄《台灣先民看台灣》再版序~ |
劉君燦 |
61 |
本會委員科學史著作目錄 |
編輯組 |
62 |
參加第甘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報告 |
楊翠華 |
64 |
民國八十六年本會大事記 |
祝平一 |
69 |
科學史通訊 第十七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學術論文 |
|
|
|
從考工記「車輪」談其成書時代的問題 |
劉廣定 |
4 |
考工記「罊折」考辦 |
戴吾三 |
9 |
三國演義中的氣象知識 |
劉昭民 |
17 |
儒家與基督教對中西科學思想及其交流的影響 |
劉君燦 |
22 |
從絲路傳入內地的一些特殊動物 |
李迪 |
29 |
紅麴在傳統食品和食療中的作用 |
高紅 |
37 |
徐文長精神疾患辨證 |
張之傑 |
42 |
一般論述 |
|
|
我國古代的造紙添加劑 |
郝俠遂 |
50 |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新進度 |
王渝生 |
54 |
其他 |
|
|
鵸器及其複製 |
王湔 |
58 |
讀李迪《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通史卷》有感 |
劉昭民 |
61 |
忘塵軒科學史札記〈八〉 |
劉君燦 |
63 |
共工科學史討論會簡介 |
張之傑 |
68 |
編者的話 |
張之傑 |
70 |
本會大事記 |
祝平一 |
71 |
科學史通訊 第十八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學術論文 |
|
|
|
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籌算 |
王憲昌 |
1 |
甲骨文牛字解 |
張之傑 |
5 |
西夏的兵器製造與化學 |
王福良 |
9 |
祖恒之是怎樣測出紐星距北赤極不動處有一度多的? |
李迪 |
14 |
明朝皇宮中的象 |
楊龢之 |
18 |
台灣泰雅族早期的紡織技術 |
劉昭民、高紅 |
23 |
我國古代的釀酒技術 |
程光勝 |
27 |
中國古代分類思想的演變 |
藍毅輝 |
34 |
一般論述 |
|
|
「傳統科學及其思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致香港文化教育界賢達諸君子 |
劉君燦 |
43 |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九) |
劉君燦 |
50 |
紀念陳故委員勝崑與孫故委員方鐸逝世十週年專輯 |
|
|
陳勝崑醫師年表 |
廖雪芳 |
57 |
緬懷引介我進入科技史領域的陳勝崑醫師並悼念孫方鐸教授 |
劉君燦 |
58 |
在「中國科技史」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紀念陳勝崑先生逝世十週年 |
劉昭民 |
61 |
陳勝崑的中國情懷 |
張之傑 |
64 |
憶勝崑 |
張之傑 |
66 |
懷年故友陳勝崑醫師 |
吳錫春 |
67 |
陳勝崑的醫學史在台灣 |
郭文華 |
69 |
紀念陳勝崑先生,勿忘勝崑精神 |
葉鴻灑 |
74 |
緬懷陳勝崑先生 |
傅芳 |
76 |
祭勝崑又十年 |
鍾少華 |
77 |
追憶結緣─懷念陳勝崑與孫方鐸兩位益友 |
劉廣定 |
79 |
懷念孫故委員方鐸教授─為紀念孫故委員方鐸逝世十週年而作 |
劉昭民 |
81 |
其 他 |
|
|
本會委員名單與活動紀要 |
楊翠華、祝平一 |
83 |
科學史通訊 第十九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國際交流 |
|
|
|
新加坡第九屆國際東亞科技醫史(STM)會議隨感 |
傅大為 |
1 |
專論 |
|
|
清代台灣之含羞草詩 |
張之傑 |
3 |
網路論壇 |
|
|
關於「醫療化」、「中醫普及化」、「印刷術與知識普及」、「傅科與社會學家談醫療化身體」等議題的網路多面討論 |
吳嘉苓、秦先玉、陳秀芬、祝平一、范家偉等 |
5 |
新刊發表 |
|
|
再怎麼樣都不能─「科技、醫療與社會」學刊‧代發刊辭 |
學刊執行編輯組 |
31 |
學會簡訊 |
|
|
「中華科技史同好會」簡介 |
劉君燦 |
33 |
演講消息 |
|
|
《科技、醫療與社會》系列演講之一 |
|
34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中西交流 |
|
|
|
儒學與科學的交會與雜音:記燕京學社的一場儒學討論會 |
郭文華 |
1 |
關於“Nature”的中西比較科學史會議 |
傅大為 |
4 |
專論 |
|
|
濟者:如水之柔均也 |
劉君燦 |
6 |
當代中國前輩科學家籍隸小計 |
張之傑 |
8 |
陰陽五行與四元素說(原子論)的同異 |
劉君燦 |
11 |
網路論壇:達文西作品展 |
|
|
日落天昏江湖白─由科學、工技與藝術通貫為一的達文西看教育 |
郭中一 |
13 |
隨感Leonardo達文西的訪台 |
傅大為 |
15 |
Re:隨感Leonardo達文西的訪台 |
陳瑞麟 |
17 |
會議隨感 |
|
|
「台灣2000性別與醫療工作坊」會後札記之一 |
傅大為 |
19 |
「台灣2000性別與醫療工作坊」會後札記之二 |
楊明敏 |
20 |
「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印象記 |
李建民 |
21 |
學術活動訊息 |
|
22 |
文物展覽 |
|
26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一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專文 |
|
|
|
【算數書】vs.【九章算術】 |
洪萬生 |
1 |
萬家都飽芋田飯─以詩證明台灣曾廣植芋頭 |
張之傑 |
7 |
反核科學家陳護星與STS |
傅大為 |
9 |
世紀之交─本校(系)發展「中國科技史」相關課程教學與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
葉鴻灑 |
12 |
短論兩篇:「仁者,人也!」、「疾」風知「勁」草,「仁」民而愛「物」 |
劉君燦 |
15 |
網路論壇 |
|
|
評Norman Levitt &Paul R. Gross著,陳瑞麟&薛清江譯《高級迷信》 |
林崇熙 |
26 |
活動消息 |
|
|
「世界華人科學史研討會」 |
淡江大學 |
27 |
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Workshop for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and Society |
|
29 |
學界消息 |
|
|
清大歷史所成立新的一組:「科技與社會組」 |
|
31 |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二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中國科學技術史論叢》序─兼懷本會故翁同文委員 |
劉廣定 |
1 |
|
轉載後記(─兼懷本會故翁同文委員) |
劉廣定 |
3 |
《遊塵記─張之傑學術論文稿》自序 |
張之傑 |
4 |
日本生物、醫學重大成就一覽 |
張之傑 |
5 |
忘塵軒哲思小語 |
劉君燦 |
6 |
新通俗故事「夢溪筆談」及其緣起 |
傅大為 |
9 |
巴黎的STS博物館的印象筆記 |
傅大為 |
11 |
醫學院的共筆文化 |
網路論壇 |
14 |
出版訊息 |
|
|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發刊了!!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
|
22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三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專文 |
|
|
|
《九章算數‧環田術》朔源─兼論劉徽注中的歸謬法 |
陳良佐 |
1 |
正多邊形求圓周率捷法與「綴述」猜測 |
李怡嚴 |
15 |
夢溪筆談的生物學記述 |
張之傑 |
20 |
「同」「異」交得 |
劉君燦 |
22 |
參加「第九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紀實 |
葉鴻灑 |
24 |
破傷風與纏足 |
網際論壇 |
27 |
高原上的文化多樣─21屆世界科學史大會側記 |
傅大為 |
32 |
活動訊息 |
|
|
Science Study Mail List Archive問世 |
|
35 |
台灣STS虛擬網路的建立與歡迎詞 |
|
36 |
中研院第六屆科技史研討會會議大綱 |
|
37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四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商周羊形雕塑的物種 |
張之傑 |
1 |

第24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由分項,分子,分母談起 |
劉君燦 |
5 |
韓國數學史研究進度報告 |
洪萬生 |
9 |
參加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史論壇」學術活動之憶述 |
葉鴻灑 |
13 |
「亞洲醫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徵文 |
|
17 |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
|
18 |
THE LIFOUNDATION FELLOWSHIP OF NEW YORK To honor the memory of Dr Lu Gwei-djen |
|
23 |
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研究室」2002年度演講 |
|
24 |
清華大學2002下半年『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行事曆 |
|
26 |
出版資料 |
|
27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五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中國古代海船與航海技術 |
龍村倪 |
1 |

第25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一卷科技記事 |
張之傑 |
7 |
望塵日知錄 |
劉君燦 |
13 |
遊學書信四札 |
李貞德 |
23 |
訪日雜記 |
訪日雜記曲安京 |
31 |
記那琦委員二三事 |
洪萬生 |
35 |
東亞STS會議之後 |
雷祥麟 |
37 |
天津北京行紀要 |
洪萬生 |
41 |
『歷史、文化與資訊時帶的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
|
45 |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Mathematical Education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HME) |
|
47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六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中國白蠟蟲的養殖及白蠟的西傳 |
龍村倪 |
1 |

第26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信息,血液,切診 |
劉君燦 |
17 |
誰來科普? |
李國偉 |
21 |
『亞太地區』HPM 2004研討會員圓滿閉幕 |
洪萬生 |
23 |
〔新論著介紹〕 |
|
25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七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數學、哲學與美學的交會 |
洪萬生 |
1 |

第27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數學文本如何解讀 |
洪萬生 |
5 |
水與文明 |
劉君燦 |
9 |
第五屆東亞STS會議紀行 |
傅大為、范燕秋 |
15 |
科學史研習營活動簡介 |
陳敏皓、徐志豪 |
23 |
科學史圖書出版資訊 |
洪萬生 |
29 |
論文摘要 |
|
|
Jun, Yong Hoon Conflicts and Consolidation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Astronomy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
|
33 |
Oh, Young Sook The Changes of the Knowledge Of “Ku-go”(勾股)form the late 17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19th century in Korea |
|
37 |
第七屆科學史研討會提交論文之目錄 |
|
39 |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
|
41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八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科學史十年 |
張之傑 |
1 |

第28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水的三態與人類文明 |
劉君燦 |
5 |
介紹一部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影集 |
郝俠遂 |
7 |
海的600年祭-為鄭和下西洋600週年而作 |
張之傑 |
9 |
「數量級」的世界 |
劉君燦 |
19 |
【傳統東亞文明與科技(自然)知識的傳丞與演變】國際研討會會議議程 |
|
25 |
『科學普及與STS』座談會記錄 |
|
27 |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九期(2006.07)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恭賀 |
|
1 |

第29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專文 |
|
|
人的秩序賦與和秩序維護 |
劉君燦 |
2 |
熊明遇(1579-1649)故里北山與長興訪古記 |
徐光台 |
6 |
會議報導 |
|
|
記Karen Parshall教授來訪 |
洪萬生 |
16 |
科技史研究簡報三則 |
龍村倪 |
17 |
參加第二十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DHS會議報告 |
徐光台 |
19 |
學界動態 |
|
21 |
本會活動 |
|
23 |
2005紀念Albert Einstein 相對論發明100週年相關活動報導 |
|
24 |
會議訊息(選錄) |
|
25 |
出版消息(選錄) |
|
26 |
臺灣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
42 |
大陸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
48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期(2007.07)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學術論著 |
|
|
第30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有關張衡《地動儀圖注》的史料研究 |
馮銳 |
1 |
從《周禮‧考工記》看《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的釋義 |
李亞明 |
6 |
王英明《曆體略》初探 |
游博清 |
12 |
恭賀本會委員劉廣定、葉鴻灑教授榮退 |
|
|
科學史二十五年 |
劉廣定 |
21 |
葉鴻灑教授著作目錄 |
葉鴻灑 |
29 |
哀悼張秀民、李迪先生 |
|
|
張秀民自傳 |
張秀民 |
31 |
悼念李迪教授 |
徐光台 |
38 |
大師風範,點滴在心頭 |
葉鴻灑 |
39 |
追念李迪先生(1927-2006) |
龍村倪 |
41 |
大草原的落日:對內蒙古師範大學李迪教授的追悼 |
城地茂 |
42 |
悼念科技史大師李迪教授 |
劉昭民 |
43 |
李迪教授年表 |
編輯部 |
44 |
會友劄記 |
|
|
脈動真象臆想 |
劉君燦 |
45 |
會議報導 |
|
|
國科會部分補助參與2006溫哥華4S會議的會議報告 |
傅大為 |
46 |
學界動態 |
|
|
特稿:林力娜教授獲獎 |
孫承晟 |
48 |
一般消息 |
|
49 |
本會活動 |
|
|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第八屆(95)第二次集會會議紀實 |
李華彥 |
50 |
鯨魚科技與文化探討 |
陳德勤 |
53 |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第八屆(95)第三次集會會議紀實 |
編輯部 |
56 |
會議消息 |
|
|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四百週年紀念研討會 |
|
57 |
數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歐拉誕生300周年暨《幾何原本》中譯400周年 |
|
59 |
紀念徐光啟暨《幾何原本》翻譯四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
60 |
出版消息 |
|
61 |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 |
|
61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一期(2008.05)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學術論著 |
|
|

第31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周禮‧考工記》度量衡比例關係考 |
李亞明 |
1 |
哀悼郝俠遂委員歸道山 |
|
|
點滴憶 |
吳嘉麗 |
28 |
憶俠遂 |
張之傑 |
30 |
懷念郝俠遂老師:從分析化學到科學史 |
張澔 |
34 |
悼郝老師 |
陳德勤 |
36 |
紀念潘貫教授 |
|
|
詩史長留海嶠春 |
劉廣定 |
37 |
會友劄記 |
|
|
經脈是信息系統 |
劉君燦 |
43 |
學界動態 |
|
|
賀本會 城地茂委員獲獎 |
|
45 |
張澔委員當選第九屆主任委員 |
|
45 |
本會活動 |
|
|
第八屆科學史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紀錄 |
編輯部 |
46 |
第八屆科學史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紀錄 |
編輯部 |
47 |
演講報導: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研究》 |
徐光台 |
48 |
第八屆科學史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紀錄 |
編輯部 |
49 |
國際科學史暨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新修訂章程 |
編輯部 |
50 |
會議報導 |
|
|
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 |
徐光台 |
51 |
國立清華大學2007「近代東西文明之遭遇與衝撞」國際學術工作坊 |
徐光台 |
55 |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四百週年紀念研討會 |
|
59 |
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紀念徐光啟暨《幾何原本》 翻譯四百周年國際研討會」側記 |
李梁 |
61 |
A Kyujanggak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to East Asian Countries during the Late Choson Period |
|
69 |
會議消息 |
|
|
第十二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 |
|
72 |
第二十三屆國際科學史會議訊息 |
|
73 |
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
|
李石曾與北平研究院 |
劉曉 |
74 |
新天文學的起源-論開普勒“三位一體”的發現方法 |
王國強 |
75 |
十六、十七世紀傳入中國的火器製造技術及彈道知識 |
尹曉冬 |
76 |
唐代計量研究 |
姬永亮 |
77 |
The Ban on the Private Study of Astrology and the Debates on the Role of Calendrical Astronomy in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
申敏徹 |
78 |
徵稿啟事 |
|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二期(2009.03)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發刊辭 |
張澔 |
1 |

第32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恭賀本會委員劉廣定教授榮膺第四屆“竺可楨科學史講席” |
|
|
王府牡丹花正豔 科學史家授業忙 |
|
3 |
開課通知 |
|
4 |
哀悼萬家保、席澤宗和陳美東諸先生 |
|
|
萬公家保先生生平事略 |
萬荷清、萬荷雲 |
5 |
萬家保先生著作目錄 |
|
7 |
尋古的人(原載《綜合月刊》59.10) |
|
10 |
席澤宗院士生平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
11 |
憶一代巨匠席澤宗教授 |
葉鴻灑 |
14 |
陳美東先生生平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
15 |
懷念一代科學史家陳美東教授 |
洪萬生 |
17 |
懷念海峽兩岸科技史交流之先驅陳美東教授 |
劉昭民 |
18 |
會友劄記 |
|
|
孔子為什麼不得其醬不食? |
張之傑 |
20 |
幾何與世界一窺 |
劉君燦 |
23 |
會議消息 |
|
|
第23屆世界科學史與科技史國際會議 |
編輯部 |
25 |
會議報導 |
|
|
2008機構與機器史國際研討會會議報告 |
蕭國鴻、林聰益、顏鴻森 |
27 |
參加日本水族館第34屆海獸研究會記 |
陳德勤 |
33 |
韓國醫史考察備忘錄 |
張哲嘉 |
35 |
臺灣行記 |
曾雄生 |
39 |
大陸機械史學者赴台學術交流紀行 |
孫烈 |
42 |
第十二屆東亞科學史國際會議綜述 |
徐義保 |
47 |
學界動態 |
|
49 |
本會活動 |
|
|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第九屆第一次談話會會議紀錄 |
編輯部 |
52 |
史實再探─六十年前臺灣大學完成的我國第一個核分裂實驗 |
劉廣定 |
53 |
會議消息 |
|
|
第九屆東亞ST 網絡國際會議暨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一屆年會 |
|
57 |
科學史機構和網站介紹 |
|
|
台灣古董機構教學模型數位博物館 |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性機器設計教研室 |
58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 |
許宏彬 |
59 |
出版消息及新書評介 |
|
|
《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出版 |
編輯部 |
60 |
科普也可以:記《鏗鏘已遠:臺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獲獎 |
陳政宏 |
61 |
歷史深處有回聲:《傳播與會通:《奇器圖說》研究與校注》評介 |
關曉武 |
66 |
臺灣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
|
明代戰車研究 |
周維強 |
69 |
大陸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
|
北京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1949-1961) |
韓晉芳 |
70 |
中文化學名詞的形成:1896-1932 |
何涓 |
71 |
徵稿啟事 |
|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三期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學術論文 |
|
|

第33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蔡倫發明的是「?」不是紙 |
陳大川 |
1 |
限制日人岸上鐮吉在華採集案 |
劉興詩 |
6 |
《本草綱目》中的無漏子與鳳尾蕉 |
李學勇 |
16 |
論日本數學史研究方法─為日本數學家關孝和(1642?-1708)歿後300週年而作一般論述 |
城地茂 |
26 |
繪畫史料中的細犬 |
張之傑 |
33 |
白獅犬與達戈紋 |
楊龢之 |
36 |
探索海洋漂流物 |
陳德勤 |
40 |
其他 |
|
|
中國稻作文化史序 |
曾雄生 |
43 |
出版消息─科技渴望參與 |
陳恒安等 |
46 |
記自貢之旅 |
劉昭民 |
50 |
葉鴻灑委員來信 |
|
52 |
民國96-97年碩博士生科學史、科學哲學 暨STS論文摘要 |
陳恒安輯 |
53 |
會務報告 |
張澔 |
81 |
編後 |
張之傑、陳芝儀 |
82 |
稿約 |
|
32 |
封面圖說明: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製造竹紙工序圖:斬竹漂塘、煮皇(木旁)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 |
|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四期(2010.09)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編輯的話 |
張澔 |
|

第34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專論 |
|
|
介紹一種少人知曉的科普刊物:八十年前出版的《科學月刊》 |
劉廣定 |
1 |
《契丹國志》和《遼史》所見遼人黃金文化 |
周維強 |
9 |
會友劄記 |
|
|
光影聲響與電流 |
劉君燦 |
22 |
研究回顧 |
|
|
簡述近百年來的一些「天擇」實驗 |
李學勇 |
23 |
臺灣數學史研究脈絡側寫:洪萬生教授篇(附洪萬生教授著作目錄) |
蘇意雯 |
33 |
會議報導 |
|
|
阿基米德工作坊側寫 |
編輯部 |
51 |
紀念達爾文誕生200週年 |
|
|
與《物種原始》出版150 週年國際學術工作坊會議報導 |
編輯部 |
53 |
第23屆世界科學史與科技史國際會議報告 |
張澔 |
56 |
參加首屆中國技術史論壇記 |
劉昭民 |
58 |
復旦大學「暑期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研修心得 |
林加豐 |
59 |
架起科學史與技術史之間的橋樑:第23屆國際科技史大會側記 |
孫承晟 |
61 |
學界動態編輯部 |
|
68 |
劉鈍當選新一屆國際科技史學會主席 |
科學史所 |
69 |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遷入北京中關村 |
科學史所 |
71 |
用詩的心情學科學:經典科學史講座 |
張澔 |
74 |
李約瑟研究所演講活動 |
李約瑟所 |
76 |
本會活動 |
|
|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99年度第一次會議側寫 |
編輯部 |
79 |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99年度第一次會議紀錄 |
編輯部 |
81 |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98年度第二次會議紀錄 |
編輯部 |
83 |
演講:清末民初的蠶桑改良-傳統生產的制度化 |
毛傳慧 |
85 |
97-98年度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陳恒安整理 |
87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五期(2011.09)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編輯的話 |
張澔 |
|

第35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專論 |
|
|
生物科學史中「物種」概念的發展 |
賴伯琦 |
1 |
淺談文物保存與持拿方式─以新港奉天宮交趾陶為例 |
王琤雯 |
25 |
古代大型真菌辭源研究(1):釋"芝" |
蘆笛 |
37 |
會友劄記 |
|
|
日本東京科學博物館考察記 |
周維強 |
49 |
會議報導 |
|
|
2011海峽兩岸科學與工藝遺產研討會 |
張澔 |
63 |
參與廣州有關科技史之研討會紀要 |
劉昭明 |
66 |
書訊 |
|
|
《中華氣象學史》〈增修本〉於2011年1月出版 |
劉昭民 |
67 |
學界動態 |
|
|
第三屆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筑可楨青年學者獎(Zhu Kezhen Junior Award)報導 |
編輯部 |
68 |
孫小淳率團來臺考察水運儀象臺並進行天文科普教育交流 |
王廣超 |
72 |
本會活動 |
|
|
第九屆科學史研討會會議紀要 |
尹崇儒、黃宇暘 |
75 |
99年度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編輯部 |
81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六期(2012.09)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第36期科學史通訊發刊詞:三十而立 |
張澔 |
II |

第36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專論 |
|
|
使用「人肉搜尋」法找尋1969-1979年期間《科學月刊》翻譯、節譯、改寫、取材Scientific American文字之研究 |
鮑家慶 |
1 |
中共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的科技工業政策 |
黃宇暘 |
21 |
中國古籍中所載治療毒菌中毒之方法 |
蘆笛 |
35 |
會友劄記 |
|
|
德島科學史研究會與西條敏美先生 |
劉廣定 |
46 |
澄心堂紙擬來自壁畫 |
陳大川 |
51 |
遺傳學的殉道者,瓦維洛夫(1887-1942) |
李學勇 |
58 |
會議報導與學術考察 |
|
|
2011海峽兩岸科學與工藝遺產研討會會議紀要 |
吳彥儒 |
66 |
推進海峽兩岸科技史交流與合作—2011海峽兩岸科學與工藝遺產研討會暨相關考察 |
關曉武、韓毅 |
74 |
赴中國大陸參加科技史研討會紀要 |
劉昭民 |
79 |
South Korea Travelogue(2012.05.11-29) |
陳建平 |
80 |
學界動態 |
|
|
中國科協學術譜系研究考察團來臺訪問 |
張藜 |
89 |
皮國立獲第一屆「王玉豐紀念論文獎」佳作 |
編輯部 |
91 |
本會活動 |
|
|
研究工坊:明清水利科技研究工坊 |
編輯部 |
92 |
專題演講:明清戰船及樣式之轉變 |
李其霖 |
93 |
專題演講:福寧時期的幼年方以智萬曆末年與其父和熊明遇遊太姥山考 |
徐光台 |
95 |
博物館活動訊息 |
|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01年中醫針灸科學講座」 |
編輯部 |
96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酒:新曲水流觴—說故事的水」特展 |
編輯部 |
97 |
書訊 |
|
|
《第九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出版 |
編輯部 |
98 |
《中華民國化學研究簡史》簡介 |
劉廣定 |
99 |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出版 |
劉昭民 |
100 |
《戰略‧戰術‧兵器事典》叢書簡介 |
黃宇暘 |
101 |
兩岸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
編輯部 |
105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七期(2013.09)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發刊詞 |
張澔 |
I |

第37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科學史委員會委員名單 |
學術論著 |
|
|
清乾隆錢塘江江岸變化及海塘工程模型製作經緯 |
王聖涵 |
1 |
清乾嘉時期(1736-1820)海盜用同安船試探 |
吳彥儒 |
20 |
會友劄記 |
|
|
新任委員英家銘教授自述 |
英家銘 |
29 |
從古文獻中的楓樹:談自「格致」到「科學」的崎嶇路 |
李學勇 |
30 |
特別報導 |
|
|
參加曼徹斯特第二十四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報告 |
周維強、張澔 |
36 |
會議報導與學術考察 |
|
|
臺北故宮博物院善本書參觀小記 |
李文林 |
58 |
Travelogue in Hohhot |
陳建平 |
59 |
明清水利科技工坊紀要 |
黃宇暘 |
65 |
從格物到科學工坊紀要 |
吳彥儒 |
71 |
「科學與科學史」對話錄 |
李學勇 |
76 |
本會活動 |
|
|
「第十屆科學史研討會」徵求論文 |
編輯部 |
84 |
101年第二次專題演講活動:懸崖上的考古發掘和「亮島人」的出土 |
陳仲玉 |
85 |
102年第一次專題演講活動:從氣候變遷之研究談到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
劉昭民 |
86 |
學術活動 |
|
|
Text Reading Seminars |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
87 |
The Charles Leslie Award for Best Essay by a Junior Scholar |
Asian Medicine : Tradition & Modernity |
88 |
博物館活動訊息 |
|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3潛返地心:地質大探索特展」 |
編輯部 |
89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大型藥用真菌特展」 |
編輯部 |
90 |
國立故宮博物院「同安‧潮:新媒體藝術展」 |
編輯部 |
91 |
出版消息 |
|
|
《中國近代礦業史綱要》出版 |
劉昭民 |
92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八期(2014.09)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發刊詞 |
林聰益 |
1 |

第38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本會加入國際組織之回顧 |
李國偉 |
3 |
學術論著 |
|
|
朝鮮復刻本《楊輝算法》(1275年)對日本數學的影響─關孝和(1645?-1708)的抄本和修改 |
城地茂 |
5 |
制器無敵:畢懋康《軍器圖說》與明季軍事技術的改良 |
吳彥儒 |
23 |
清季蒸汽挖泥船的引進和運用:以吳淞及旅順港為例 |
黃宇暘 |
49 |
特別報導 |
|
|
新任主委林聰益教授 |
|
71 |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
|
|
第十四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訊息 |
編輯部 |
73 |
曼城道耳吞科學文化之旅 |
張 澔 |
74 |
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巡禮 |
周維強 |
79 |
本會活動 |
|
|
103年第1次會議紀錄 |
張 澔 |
89 |
103年第2次會議紀錄 |
林聰益 |
91 |
103年第2次會議專題演講:古籍插圖機構復原設計法 |
顏鴻森、蕭國鴻 |
93 |
第十屆科學史研討會紀要 |
陳思宇 |
94 |
出版消息 |
|
|
張澔、韓健平、關曉武主編 《技術遺產與科學傳統》 |
|
106 |
蕭國鴻、顏鴻森 Mechanisms in Ancient Chinese Books with Illustrations |
|
106 |
郜積意 《兩漢經學的曆術背景》 |
|
107 |
陳大川 《紙由洛陽到羅馬》 |
|
107 |
關增建 《量天度地衡萬物:中國計量簡史》 |
|
108 |
徐澤林 《和算中源:和算算法及其中算源流》 |
|
108 |
徐澤林 《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 |
|
109 |
郭書春 《九章算術新校》 |
|
109 |
孫英剛 《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 |
|
110 |
韓 毅 《政府治理與醫學發展:宋代醫事詔令研究》 |
|
110 |
周維強 《佛郎機銃在中國》 |
|
111 |
尹曉冬 《16-17世紀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
|
111 |
李 雪 《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
|
112 |
方一兵 《中日近代鋼鐵技術史比較研究:1868-1933》 |
|
112 |
羅桂環 《中國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
|
113 |
吳以義 《從哥白尼到牛頓:日心學說的確立》 |
|
113 |
余三樂 《望遠鏡與西風東漸》 |
|
114 |
Karsten Harries撰,張卜天譯 《無限與視角》 |
|
114 |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九期(2015.09)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目次 |
|
I |

第39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林聰益 |
II |
特稿 |
|
|
第一屆科學史典籍研讀工作坊專題演講:我研究《夢溪筆談》的幾個階段經驗與感想 |
傅大為 |
1 |
李善蘭是如何「刪述」《談天》的? |
郭世榮 |
13 |
特別報導 |
|
|
李國偉教授退休感言──公職句點,人生逗點 |
李國偉 |
23 |
學術論著 |
|
|
葡使來前佛郎機銃輸華諸說商榷 |
周維強 |
35 |
《自鳴鐘表圖法》的圖畫重構與校註 |
林彣峯 |
49 |
《化學初階》實驗教學部分及其底本 |
張 澔 |
67 |
晚清西方水雷知識的輸入與應用——以渤海灣的防禦建設為例 |
黃宇暘 |
85 |
日逐雲霄:高魯與《空中航行術》 |
吳彥儒 |
111 |
學術劄記 |
|
|
吳稚暉的科普小說《上下古今談》 |
張之傑 |
149 |
曼徹斯特歷史城區和工業與科學博物館 |
周維強 |
152 |
科史典籍 |
|
|
談「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的整理實踐與思考——以《王禎農書》為例 |
孫顯斌 |
176 |
智慧的迴響:盤點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
張柏春、羅桂環
韓健平、孫顯斌
徐丁丁 |
181 |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
|
|
在巴黎的觀感與期待:參與了第14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 |
傅大為 |
188 |
第十四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報告 |
張 澔 |
191 |
本會活動 |
|
|
104年第2次會議專題演講:地圖的敘述及中文古地圖的研究 |
林天人 |
193 |
第一屆科學史典籍研讀工作坊紀要 |
林至昀 |
195 |
Contents |
|
204 |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期(2016.09)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目次 |
|
I |

第40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林聰益 |
II |
學術論著 |
|
|
從圓周率發展探討和算家的數學知識需求 |
黃俊瑋 |
1 |
一個百年公案的終結:再論「雞籠是否真積雪」 |
許世旻 |
18 |
六合叢談銀質說 |
張 澔 |
50 |
學術劄記 |
|
|
「古機械復原設計」研究的思路與歷程 |
顏鴻森 |
62 |
舞獅的起源 |
張之傑 |
79 |
先秦時代中西醫療氣象學之比較 |
劉昭民 |
82 |
記功於銅:乾隆得勝圖銅版畫委法製作之代表性文物訪查記 |
周維強 |
86 |
科史典籍 |
|
|
Decoding the Mechanisms of Antikythera Astronomical Device |
林建良、顏鴻森 |
120 |
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遠古──A.D.1900) |
姜振寰 |
121 |
書介:〔元〕王禎著,孫顯斌、攸興超點校,《王禎農書》 |
吳彥儒 |
124 |
書介:〔清〕戴震撰,陳殿校注,《考工記圖》 |
黃宇暘 |
125 |
書介:〔清〕梅文鼎著,高峰校注,《勿庵曆算書目》 |
林至昀 |
126 |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
|
|
第二屆「科學史典籍與文化研讀工作坊」紀要 |
林 佳 |
127 |
本會活動 |
周維強 |
138 |
2017年「第十一屆科學史研討會」論文徵稿啟事 |
編輯部 |
|
2015-2016中國大陸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 |
|
139 |
Contents |
|
157 |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一期(2017.12)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目次 |
|
I |

第41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張 澔 |
II |
學術論著 |
|
|
最早的量規?試析金壇三星村馬家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組板狀刻紋骨器 |
沈建東 |
1 |
和算家如何核證數學知識與獲得問題的答案:一個HPM的觀點與反思 |
黃俊瑋 |
17 |
性慾與健康:民國時期中西醫「節慾」之身體論述 |
皮國立 |
37 |
學術劄記 |
|
|
蔡倫造紙之敝布或包含葛布說 |
陳大川 |
62 |
從巴杜達遊記魔術師的故事說起 |
張之傑 |
64 |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
|
|
參加第二十五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簡要報告 |
張 澔、周維強 |
67 |
本會活動 |
|
|
106年第二次會議紀錄 |
周維強 |
72 |
106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Li Ye and the Way of Mathematics: Did the Way Extend to India? |
博佳佳 |
74 |
博物館活動訊息 |
|
|
航海夢工場:2017帆船特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編輯部 |
75 |
2017等待>祕鏡:第參屆科學攝影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編輯部 |
76 |
2017年兩岸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 |
|
77 |
Contents |
|
103 |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二期(2018.12)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目次 |
|
I |

第42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張 澔 |
II |
學術論著 |
|
|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器工藝同心圓與角度的運用──以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玉器的工藝構圖為例 |
沈建東 |
1 |
江戶時期的和算家與士人如何看待數學 |
黃俊瑋 |
17 |
學術劄記 |
|
|
《續武經總要》萬曆本的一些補正──科學史研究之意外收穫 |
劉廣定 |
31 |
我國古代先民之環保觀念和環保措施 |
劉昭民 |
37 |
中文打字機摭談 |
張之傑 |
44 |
上海格致書院展示之科學儀器 |
張 澔 |
46 |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
|
|
2018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 |
編輯部 |
53 |
2019 DHST Prize For Young Scholars Scheme |
編輯部 |
55 |
本會活動 |
|
|
107年第一次會議專題演講:從形與釉看中國陶瓷技術的演進 |
翁宇雯 |
56 |
107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臺灣活版印刷產業文化資產調查研究 |
黃俊夫 |
57 |
會議預告 |
|
|
科學典籍、圖像與文物學術研討會 |
編輯部 |
58 |
博物館活動訊息 |
|
|
漫步太陽系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編輯部 |
59 |
金玉滿堂──迎春金魚特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編輯部 |
60 |
科史典籍 |
|
|
《科學技術史研究六十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究所論文選》 |
編輯部 |
61 |
《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 |
編輯部 |
62 |
《出使絲綢之國——科學、商業與外交之間的拉萼尼使團》 |
編輯部 |
63 |
Contents |
|
65 |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三期(2019.12)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目次 |
|
I |

第43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張 澔 |
II |
特別報導 |
|
|
恭賀陳委員大川先生期頤之福 |
張 澔 |
1 |
學術論著 |
|
|
青銅和金銀:東周時期中國西北與歐亞草原地帶的文化交往 |
黃 維 |
7 |
漢代二十八宿圖像研究 |
莊蕙芷 |
25 |
1858-1890年間北京觀象臺天文儀器的西方剪影 |
周維強 |
51 |
《中國叢刊》的麝鹿與靈芝科學插圖:從法國《百科全書》科學圖像談起 |
李招瑩 |
69 |
學術劄記 |
|
|
第一篇以中文介紹的化學元素週期律 |
劉廣定 |
95 |
獨角仙的語源 |
張之傑 |
100 |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
|
|
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清代內務府造辦處學術研討會」 |
周維強 |
102 |
本會活動 |
|
|
108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
十年磨一鏡:從迷思概念診斷的觀點探究《遠鏡說》 |
邱韻如 |
109 |
108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
社會、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角力:魏晉南北朝墓室天象圖研究 |
莊蕙芷 |
110 |
會議預告 |
|
|
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跨文化歷史中的科學、技術與醫療 |
編輯部 |
111 |
博物館活動訊息 |
|
|
「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編輯部 |
114 |
科史典籍 |
|
|
張柏春、方一兵主編,《中國工業遺產示例:技術史視野中的工業遺產》 |
編輯部 |
115 |
孫承晟,《觀念的交織:明清之際西方自然哲學在中國的傳播》 |
編輯部 |
116 |
馬偉華,《曆法、宗教與皇權:明清之際中西曆法之爭再研究》 |
編輯部 |
117 |
書介:〔北宋〕曾公亮等撰,鄭誠整理,《武經總要》 |
編輯部 |
118 |
書介:〔明〕李之藻撰,鄭誠輯校,《李之藻集》 |
編輯部 |
119 |
Contents |
|
120 |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四期(2020.12)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
|
|

第44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毛傳慧 |
I |
學術論著 |
|
|
關流弧背術的發展脈絡:方法革新的追求與知識論的演變 |
黃俊瑋 |
1 |
清朝滿語星名的緣起:以高宗《御製五體清文鑑》為考察範圍 |
姜照中、王磊 |
29 |
清末家蠶微粒子病自中國的引入與蔓延 —— 反思晚清「閉關」政策的困境與導致的危機 |
毛傳慧 |
53 |
學術劄記 |
|
|
不肖生小說中的獵具 |
張之傑 |
89 |
功頌千秋:慶祝蘇頌一千年 |
邱韻如 |
93 |
科史典籍 |
|
|
書介:張柏春主編,《中國傳統技術的新認知》叢書 |
編輯部 |
101 |
會議與活動報導 |
|
|
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 - 跨文化歷史中的科學技術與醫療紀實 |
編輯部 |
103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人物」系列講座 |
編輯部 |
111 |
「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 |
編輯部 |
123 |
本會活動 |
|
|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學術演講紀要 |
王紫蓉 |
125 |
Contents |
|
127 |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五期(2021.12)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
|
|

第45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毛傳慧 |
I |
學術論著 |
|
|
明代數學著作的商品化特徵初探-以「副文本」為研究中心 |
周霄漢 |
1 |
以《圓理算經》為例-談和算家求解穿去積問題的思維與方法 |
黃俊瑋 |
39 |
學術劄記 |
|
|
坤輿全圖動物圖繪釋解 |
張之傑 |
62 |
疑義相與析:塔影倒與海影翻 |
邱韻如 |
73 |
由臺灣文藝媒介論美濃烤菸技術史與記憶藝媒介 |
張凱清 |
82 |
清末瓦特小傳 |
張澔 |
113 |
冷藏技術的發展對臺灣農業的影響 |
賴羿霆 |
124 |
科史典籍 |
|
|
皮國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 |
編輯部 |
133 |
會議與活動報導 |
|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人物」系列講座 |
編輯部 |
134 |
本會活動 |
|
|
演講與學術交流 |
編輯部 |
143 |
110年學術演講紀要 |
王紫蓉 |
149 |
Contents |
|
151 |
|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六期(2022.12) 目 錄 |
題名 |
作者 |
頁碼 |
|
|
|
|

第46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
關於本期 |
毛傳慧 |
I |
學術論著 |
|
|
法國行旅工匠組織職能變遷考析 |
胡小宇 |
1 |
How can one visually represent the cheng 城 used by the Pre-Modern Actor? Some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described in the Qin 秦 text Shu 數 and later mathematical treatises |
英家銘 |
35 |
誰著火草衣:清代民族圖冊中的火草衣族群形象 |
張學瑜 |
61 |
學術劄記 |
|
|
談談萬新公路與北新公路 |
張之傑 |
101 |
合信與《博物新編》: 醫學傳教士引進 19 世紀中國的第一道科學曙光 |
張澔 |
111 |
解讀帕喬利:眼見為真!視而不見? |
洪萬生 |
137 |
科史典籍 |
|
|
王憲群:Western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teamship Building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1828- 1895 |
編輯部 |
149 |
本會活動 |
|
|
「製造:全球視野下生產的知識與知識的生產」
國際研討會紀實 |
賴羿霆、張子芃 |
152 |
111 年學術演講紀要 |
賴羿霆 |
156 |
Contents |
|
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