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字:胡進杉

《科學史通訊》稿約

一、總論
 (一)本刊為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簡稱: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
    所屬刊物。其宗旨為提升科學史研究,推廣科學教育和促進科學普及。
 (二)本刊為年刊,於每年九月刊行。
 (三)本刊國際標準期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簡稱ISSN):2227-1023。
 (四)編輯委員會:共六位,由本會主任委員邀請,曾任本會主委或為教授以上之本會委員出任,任期與
    主委相同。委員會負責協商本刊之發展方向,並執掌監督學術審查制度。另設通訊編輯委員,邀請
    海外學者參與,資格不受限,其執掌為協助推薦論文審查人,並在海外學術界推廣本刊。
 (五)編輯部:聯繫編輯出版事務與官方網站之經營。
二、投稿須知
 (一)本刊公開徵求以下稿件,來稿類別與欄目如下:
    1. 學術專論:以刊登兩萬字以內,與各類科學技術及科技相關發展史的學術論文為主。
     來稿先經編輯部形式初審後,製成初審報告,送交編輯委員會討論。編輯委員檢視稿件及
     初審報告後,決定是否進行審查。如決定送交審查,則由編輯委員會推薦審查人,進行
     雙匿名審查。審查後,如獲採用,作者須按編輯委員會意見修改,通過後即予刊登,並致贈
     當期通訊三冊。獲本刊採用後,會收錄於科學教育期刊文獻資料庫中。
    2. 學術劄記:五千字之初登稿,由編輯委員會進行審查。
    3. 學界動態:報導海內外科學史界的新聞。報導實際參與學術會議的見聞與評論。
     主要關注即將召開的學術會議,歡迎各籌備單位主動提供會議訊息。
    4. 出版消息:包含新出版之學術新書和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凡欲刊登新書介紹者,
     請寄該書一冊至本刊編輯部,以供編輯採節必要資料刊登。
    5. 來稿請自行複製留存,本刊編輯部不退稿,並保留刊登之權利。
 (二)投稿學術專論、學術劄記和研究史請附中、英文論文題目、摘要(500字以內)、關鍵詞(五個)
    和作者姓名、服務單位及職稱。其他欄目則請附中、英文論文題目和作者姓名、服務單位及職稱。
     並請提供聯繫方式。
 (三)來稿電子檔請以 Microsoft Word 檔投遞,橫向排列,且須附列完整之參考書目並註明頁碼。
 (四)一稿多投,曾於網路發表之文章與學位論文,本刊不予接受。於研討會宣讀之論文,如該會議有
    出版論文集或出版計畫,亦不予接受。
 (五)文責須由作者自負。
三、編輯部權利
 (一)編輯部得就來稿酌修體例、格式及圖版,並要求作者提供圖像來源及授權。
四、作者權利
 (一)無稿酬,致贈獲刊載之作者當期刊行本三冊。
 (二)作者擁有來稿之著作人格權,並同意轉讓本刊著作財產權。
五、文章授權
 (一)同意授權本刊出版、再刷、翻譯、轉載。
 (二)同意本刊數位化來稿,並轉授權其他合作資料庫。
六、體例及格式,請參本刊網站附加檔案:科學史通訊撰稿體例
七、編輯聯絡方式
    30013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毛傳慧教授收。
    電子檔請逕寄:chmau@mx.nthu.edu.tw


卷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45 |


科學史通訊 第一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初探劉徽的窮盡法 洪萬生 1
外文科學史刊物一覽 鄒景衡 3
近代中國醫藥目錄學專注—醫籍考及宋以前醫籍考之考察 那琦、那貴忠 6
近年來考古出土文物對科學使研究的若干影響 萬家保 7
阮元與疇人傳 王萍 8
王清任與醫林改錯 陳勝崑 9
王信仰與廚房衛生 張之傑 11?
趙爽勾股圓方圖注之研究 陳良佐 11
格物與成器 劉君燦 13
我國古代的玉雕技術問題 鄧淑蘋 14
宋末鄭所南和他的礦床學思想 劉昭民 15
羅志豪教授致陳勝崑信 羅志豪 16


科學史通訊 第二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宋代之藥政 那琦 2
談中國早期銅器的兩個技術問題 萬家保 7
證明圓面積公式的劉徽方式 洪萬生 8
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幾位清代科技學者 王萍 9
探討中西早期金屬文化的走向 張世賢 13
科學史徵答—時間觀、創世論與演化論 劉君燦 16
明代李時珍在我國古代地質學史上的貢獻 劉昭民 18
談發現火藥時期 劉廣定 19
讀「中國生物學發展史」 張之傑 20
「十三世紀的中國數學」摘要 洪萬生 22
民國科學史研究參考書目(1912~1949) 陳勝崑 23
何丙郁教授著作一覽   27
外國醫學史活動消息 陳勝崑 32


科學史通訊 第三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初探「重差」的內在理路 李國偉 3
因物成率.審辨名分—試論中算史研究的幾個大方向 洪萬生 9
中國數學史的幾個問題 洪萬生 13
煉丹與化學—兼談道家的化學觀 龍村倪 15
葛洪的儒、道思想 王萍 23
談中國化學史的研究 劉廣定 25
達爾文學說在中國 陳勝崑 28
明代唯一勒撰本草「本草品彙精要」原本之流落海外與其要圖之百於年後摹寫本「金石昆蟲草木狀」之刊行價值 那琦 35
見微知著—從陶瓷所含的稀土元素和少量元素看中國製瓷技術的演進 張世賢 44
偉大的中國古代金屬製鑄工業 萬家保 53
民國科學史的研究與開展 陳勝崑 56
十九世紀中國的科技雜誌 劉廣定 60
培養人才.繼往開來 王萍 64
個人對中國科學史的幾點意見 劉君燦 66
略談中國科技史的古為今用 劉昭民 69
「中華天文學發展史」摘要 劉昭民 71
國內收藏科學史期刊目錄 編輯小組 72


科學史通訊 第四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我國歷史上人工栽培的食用香蕈 陳良佐 3
薏苡仁,川穀之本草系統(圖考) 那琦 7
薏苡仁,川穀之本草考察 莊壽美、莊淑旂、那琦 8
漢伏波將軍馬援與薏苡仁 那琦 16
薏苡與川穀植物來源之釐定 那琦 19
最初的中文化學元素名稱 劉廣定 22
「平龍認」的有關問題研究 劉廣定 26
十九世紀中國組合數學的某些貢獻 李國偉 32
代數符號的迷思 .洪萬生 33
關於「透光鏡」的一些問題 萬家保 35
考古學對中國科技史的新貢獻 劉昭民 36
識小錄(甲篇) 龍村倪 38

由不連續到連續;類比的再擴充 -對孔恩(T.Kuhn)知識典範論的探討

劉君燦 47
從事「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幾點經驗談 葉鴻灑 58
出席十七屆國際科學史年會報告書 孫方鐸 60
科學史 魯經邦(譯) 70
「中華地質學史」摘要 劉昭民 79
本會會訊 編輯小組 80


科學史通訊 第五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從古代青銅器的製造是金文的「鑄」字 萬家保 2
試論我國古代陶磁工藝中坯料之調製問題 陳擎光 8
中國古代煉製金丹器具的一些問題 劉廣定 16
方圓、影響、與自然人文思想 劉君燦 20
清初南懷仁所帶來的氣象學識 劉昭民 28
物理學發展中的原因概念 魯經邦(譯) 32
科學發現的歷史結構 魯經邦(譯) 38
台灣醫界人物傳記索引初稿 陳勝崑 48
第一屆科學史研討會記實 魯經邦 54
本會會訊 編輯小組 57
思與言主辦之中國科技史研討會議程   59
淡江大學七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中國科技史講座課程表   60

淡江大學七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科技史講座課程表

  61
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   62
本會委員名單   64
第一屆科學史研討會實況照片(封面裡及封底裡)說明   65


科學史通訊 第六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人與大自然的契合 何丙郁 2
長生不老術中的仙丹 何丙郁 6
古器物的化學分析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 張世賢 10
陽性作物的通風、通光與陰性作物日光照射量的控制 陳良佐 15
我國蒸餾器與蒸餾酒的問題 劉廣定 27
漢昭帝元鳳五年燭星—歷史上最量的一顆新星? 黃一農 34
抖?識小錄(乙篇) 龍村倪 40
民國初年我國氣象事業之開展 劉昭民 57
南宋「天文圖」 袁尚賢 61
與人文結合的科技史教育—科技走入生活精神發揚場面 劉君燦 64
參加港大中文系六十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後記 劉廣定 69
本會會訊 魯經邦 73
淡江大學七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83
淡江大學七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84
科技史通訊撰稿細則   85
本會委員名單   87


科學史通訊 第七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中古時期的外來化學知識 劉廣定 2
日據時代台灣氣象史 劉昭民 5
李約瑟原著.鄭子政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氣象學部分商榷 劉昭民 20
談中國科技的進入教科書教學 劉君燦 22
出席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報告書 孫方鐸 24
中央研究院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報告(第五屆國記中國科技史會議) 李國偉 30
聖地牙哥「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側記 張瑞德 32
北宋科技發展重要特色之分析 葉鴻灑 34
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 黃一農 35
第五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新聞集錦 葉鴻灑委員提供 37
本會第三屆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   44
本會第三屆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   45
76年8月~77年12月會計報告   46
淡江大學七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47
淡江大學七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48
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   49
本會委員名單   51


科學史通訊 第八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台灣四十年來科技史發展簡介 劉廣定 2
談火藥與火炮的一些問題 劉廣定 7
我國古代對猛瑪化石之認識 劉昭民 9
懷念陳勝崑先生 劉昭民 11
銅綠山先秦時代股銅礦遺址參觀記 劉昭民 12
人之方鐸 劉君燦 14
勝崑兄去世 劉君燦 15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 劉君燦 16
抖小識小錄 龍村倪 19
中國古代窺管考 黃一農 28
本會第三屆第四次會議記錄 李國偉 38
79年1月~12月會計報告   39
本會委員名單   40
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封底裡)    


科學史通訊 第九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席澤宗 2
談考古學對藝術史研究的貢獻—以古玉器研究為例 鄧淑蘋 10
王莽量器及其他 白尚恕 20
明末清初西算東傳 白尚恕 24
李善蘭與《幾何原本》後九卷 洪萬生 30
我國古代詩附中的氣象和氣候資料 劉昭民 32
《聊齋誌異》中的科學史料 劉昭民 35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二) 劉君燦 38
第六屆中國科學史國際討論會紀要 張世賢 43
近代中國科技史研討會 楊翠華 46
各校簡況   50
本會委員著作目錄   52
七十九年本會大事記   57
七十九年1~12月會計報告   58
本會委員名單   59
封底裡科學史通訊撰稿細則    


科學史通訊 第十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展品的字製與推廣 劉昭民 1
貓熊古名考 劉昭民 3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三) 劉君燦 5
王韜白記中的李善蘭 洪萬生 9
台灣原住民早期的氣象知識 劉昭民 16
中國古代對角度的認識 李國偉 18
民國二十年以前在歐中的中國化學會 劉廣定 26
北宋儒者的自然觀(摘要) 葉鴻灑 32
追憶陳委員勝崑(轉載) 張之傑 33
讀醫史:懷勝崑(轉載) 洪萬生 35
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新書簡介) 葉鴻灑 39
淡江大學中國科技史課程表   40
本會委員著作目錄   42
八十年本會大事記   46
八十年本會委員動態   47
八十年1~12月會計報告   48
本會委員名單   49


科學史通訊 第十一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詮釋 梅榮照 1
近代化學何以未在中國發生 劉廣定 9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四) 劉君燦 19
《九章算術》與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 吳裕賓 22
李善蘭致曾國藩的兩封信 洪萬生 36
博士論文摘要 徐光台 38
紀念鄒景衡委員 劉廣定 40
孔明首先發明半自動機器人—木牛流馬 劉昭民 41
道教與中國古代醫學 辛智科 46
淺談中國科學史之外史研究 王禹凡 50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 54
一九九二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劉昭民 55
八十年1~12月會計報告 編輯室 59
八十一年本會大事記 劉廣定 60
中國科技史課程一覽表 葉鴻灑 61
本會委員名單 編輯室 62


科學史通訊 第十二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從單表到雙表-重差術的方法論研究 李國偉 1
略談中國古代氣象學史之特徵 劉昭民 13
中國古代氣象學術後來落後之原因 劉昭民 16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五) 劉君燦 21
孔恩的科學史觀及其在中國科學史研究上的適用性問題之探討(摘要) 徐光台 26
有關木牛流馬的一些情況 陸敬嚴 28
敦煌莫高窟遺址近年的維護工作 陳仲玉 29
內蒙谷師範大學科學史研究所建所十週年(1983-1993)科學史專題討論會紀要 劉昭民 32
參加第十九屆國際科學史研討會報告 洪萬生 35
久原遺恨 九章遺憾----敬悼數學史家李繼閔教授 洪萬生 37
清華大學科技史研究概況 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39
淡江大學中國科學史課表一覽表 郝俠逐 42
台灣大學『中國科技史』課程簡介 韓復智 43
中興大學歷史系所『中國科技史』課程簡介 韓復智 44
八十二年本會大事記 楊翠華 46
82年1~12月會計報告 李國偉 47
本會員名單 編輯室 48


科學史通訊 第十三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梅文鼎的詩歌 劉鈍 1
我國古代物理學的主要成就 劉昭民 9
抖小識小錄(丁篇) 龍村倪 17
論墨子及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的差別及其意義 李春泰 30
台灣北投石之始末 劉昭民 38
漫談中國傳統軍事科技的發展 葉鴻灑 42
八十三年1~12月會計報告 編輯室 44
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的一些省思 劉君燦 45
參加第二屆國際酒文化學術研討會紀要 劉昭民 49
記王鈴先生二三事 劉廣定 52
論中國古代數學的構造性質(演講題綱) 劉鈍 54
中國古算的社會性(演講題綱) 劉鈍 56
劉鈍先生訪問台灣 編輯室 58
八十三年本會大事紀 楊翠華 59
著作目錄 編輯室 60


科學史通訊 第十四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太乙術數及其對傳統科學之影響 何丙郁 1
科技與醫療專題報告-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提綱) 杜正勝 13
抖小識小錄(戊篇) 龍村倪 15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六) 劉君燦 31
東亞解高次方程式的變遷︰從《楊輝算法》(1275)到《古今算法記》(1671年) 城地茂 34
觀察科學進展的一點新意 江才建 44
解《三國演義》中的毒泉 劉昭民 45
參加徐光啟研討會有感 洪萬生 47
欣見算史有知音 洪萬生 50
以文藝復興時期事例試論我國傳統科技捕圖之缺失 張之傑 52
我國古代利用動物捕魚之知識 劉昭民 63


科學史通訊 第十五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學術論文    
比例規在火砲學上的應用 黃一農 4
古代化學工業的一個偉績──契丹族的玻璃製造業 王福良 12
蔡元培留德前所閱西學科學圖書 張之傑 16
論我國古代天文學與氣象學之關係 劉昭民 22
一般論述    
徐光啟(幾何原本雜義)雜議 洪萬生 28
談翻譯之『信』─從李約瑟《中國之科學文明》序言中一句原文談起 劉廣定 30
關於我國古代雪球的繪畫 劉昭民 34
淺談藏族的造紙技術 郝俠遂 38
談談繪畫的史料價值 張之傑 42
中國古籍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中的價值 李春泰 46


科學史通訊 第十六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學術論文    
談漆與夾紵 阮鴻騫 1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思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劉志一 9
殷商畜牛─聖水牛型態管窺 張之傑 17
党項族冶金中之化學 王福良 23
數術學對哲學與科學史研究的意義 俞曉群 29
我國古代預報氣象的方法 劉昭民 35
一般論述    
科學史與科學教學 劉廣定 45
讓木牛流馬重返人間 王湔 51
悲情與猛志─一位科學史家的思考 俞曉群 54
傳統陰陽思想與生物複製 劉君燦 57
其他    
大地萬象、文化尊嚴~昭民兄《台灣先民看台灣》再版序~ 劉君燦 61
本會委員科學史著作目錄 編輯組 62
參加第甘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報告 楊翠華 64
民國八十六年本會大事記 祝平一 69


科學史通訊 第十七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學術論文    
從考工記「車輪」談其成書時代的問題 劉廣定 4
考工記「罊折」考辦 戴吾三 9
三國演義中的氣象知識 劉昭民 17
儒家與基督教對中西科學思想及其交流的影響 劉君燦 22
從絲路傳入內地的一些特殊動物 李迪 29
紅麴在傳統食品和食療中的作用 高紅 37
徐文長精神疾患辨證 張之傑 42
一般論述    
我國古代的造紙添加劑 郝俠遂 50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新進度 王渝生 54
其他    
鵸器及其複製 王湔 58
讀李迪《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通史卷》有感 劉昭民 61
忘塵軒科學史札記〈八〉 劉君燦 63
共工科學史討論會簡介 張之傑 68
編者的話 張之傑 70
本會大事記 祝平一 71


科學史通訊 第十八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學術論文    
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籌算 王憲昌 1
甲骨文牛字解 張之傑 5
西夏的兵器製造與化學 王福良 9
祖恒之是怎樣測出紐星距北赤極不動處有一度多的? 李迪 14
明朝皇宮中的象 楊龢之 18
台灣泰雅族早期的紡織技術 劉昭民、高紅 23
我國古代的釀酒技術 程光勝 27
中國古代分類思想的演變 藍毅輝 34
一般論述    
「傳統科學及其思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致香港文化教育界賢達諸君子 劉君燦 43
忘塵軒科技史札記(九) 劉君燦 50
紀念陳故委員勝崑與孫故委員方鐸逝世十週年專輯    
陳勝崑醫師年表 廖雪芳 57
緬懷引介我進入科技史領域的陳勝崑醫師並悼念孫方鐸教授 劉君燦 58
在「中國科技史」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紀念陳勝崑先生逝世十週年 劉昭民 61
陳勝崑的中國情懷 張之傑 64
憶勝崑 張之傑 66
懷年故友陳勝崑醫師 吳錫春 67
陳勝崑的醫學史在台灣 郭文華 69
紀念陳勝崑先生,勿忘勝崑精神 葉鴻灑 74
緬懷陳勝崑先生 傅芳 76
祭勝崑又十年 鍾少華 77
追憶結緣─懷念陳勝崑與孫方鐸兩位益友 劉廣定 79
懷念孫故委員方鐸教授─為紀念孫故委員方鐸逝世十週年而作 劉昭民 81
其 他    
本會委員名單與活動紀要 楊翠華、祝平一 83


科學史通訊 第十九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國際交流    
新加坡第九屆國際東亞科技醫史(STM)會議隨感 傅大為 1

專論

   
清代台灣之含羞草詩 張之傑 3
網路論壇    

關於「醫療化」、「中醫普及化」、「印刷術與知識普及」、「傅科與社會學家談醫療化身體」等議題的網路多面討論

吳嘉苓、秦先玉、陳秀芬、祝平一、范家偉等 5
新刊發表    
再怎麼樣都不能─「科技、醫療與社會」學刊‧代發刊辭 學刊執行編輯組 31
學會簡訊    
「中華科技史同好會」簡介 劉君燦 33
演講消息    
《科技、醫療與社會》系列演講之一   34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中西交流    
儒學與科學的交會與雜音:記燕京學社的一場儒學討論會 郭文華 1
關於“Nature”的中西比較科學史會議 傅大為 4
專論    
濟者:如水之柔均也 劉君燦 6
當代中國前輩科學家籍隸小計 張之傑 8
陰陽五行與四元素說(原子論)的同異 劉君燦 11
網路論壇:達文西作品展    
日落天昏江湖白─由科學、工技與藝術通貫為一的達文西看教育 郭中一 13
隨感Leonardo達文西的訪台 傅大為 15
Re:隨感Leonardo達文西的訪台 陳瑞麟 17
會議隨感    
「台灣2000性別與醫療工作坊」會後札記之一 傅大為 19
「台灣2000性別與醫療工作坊」會後札記之二 楊明敏 20
「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印象記 李建民 21
學術活動訊息   22
文物展覽   26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一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專文    
【算數書】vs.【九章算術】 洪萬生 1
萬家都飽芋田飯─以詩證明台灣曾廣植芋頭 張之傑 7
反核科學家陳護星與STS 傅大為 9

世紀之交─本校(系)發展「中國科技史」相關課程教學與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葉鴻灑 12

短論兩篇:「仁者,人也!」、「疾」風知「勁」草,「仁」民而愛「物」

劉君燦 15
網路論壇    
評Norman Levitt &Paul R. Gross著,陳瑞麟&薛清江譯《高級迷信》 林崇熙 26
活動消息    
「世界華人科學史研討會」 淡江大學 27
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Workshop for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and Society   29
學界消息    
清大歷史所成立新的一組:「科技與社會組」   31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二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中國科學技術史論叢》序─兼懷本會故翁同文委員 劉廣定 1
轉載後記(─兼懷本會故翁同文委員) 劉廣定 3
《遊塵記─張之傑學術論文稿》自序 張之傑 4
日本生物、醫學重大成就一覽 張之傑 5
忘塵軒哲思小語 劉君燦 6
新通俗故事「夢溪筆談」及其緣起 傅大為 9
巴黎的STS博物館的印象筆記 傅大為 11
醫學院的共筆文化 網路論壇 14
出版訊息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發刊了!!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2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三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專文    
《九章算數‧環田術》朔源─兼論劉徽注中的歸謬法 陳良佐 1
正多邊形求圓周率捷法與「綴述」猜測 李怡嚴 15
夢溪筆談的生物學記述 張之傑 20
「同」「異」交得 劉君燦 22
參加「第九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紀實 葉鴻灑 24
破傷風與纏足 網際論壇 27
高原上的文化多樣─21屆世界科學史大會側記 傅大為 32
活動訊息    
Science Study Mail List Archive問世   35
台灣STS虛擬網路的建立與歡迎詞   36
中研院第六屆科技史研討會會議大綱   37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四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商周羊形雕塑的物種 張之傑 1  
由分項,分子,分母談起 劉君燦 5
韓國數學史研究進度報告 洪萬生 9
參加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史論壇」學術活動之憶述 葉鴻灑 13
「亞洲醫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徵文   17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18

THE LIFOUNDATION FELLOWSHIP OF NEW YORK To honor the memory of Dr Lu Gwei-djen

  23
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研究室」2002年度演講   24
清華大學2002下半年『科技、醫療與社會』工作坊行事曆   26
出版資料   27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五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中國古代海船與航海技術 龍村倪 1  
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一卷科技記事 張之傑 7
望塵日知錄 劉君燦 13
遊學書信四札 李貞德 23
訪日雜記 訪日雜記曲安京 31
記那琦委員二三事 洪萬生 35
東亞STS會議之後 雷祥麟 37
天津北京行紀要 洪萬生 41
『歷史、文化與資訊時帶的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45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Mathematical Education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HME)   47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六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中國白蠟蟲的養殖及白蠟的西傳 龍村倪 1  
信息,血液,切診 劉君燦 17
誰來科普? 李國偉 21
『亞太地區』HPM 2004研討會員圓滿閉幕 洪萬生 23
〔新論著介紹〕   25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七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數學、哲學與美學的交會 洪萬生 1  
數學文本如何解讀 洪萬生 5
水與文明 劉君燦 9
第五屆東亞STS會議紀行 傅大為、范燕秋 15
科學史研習營活動簡介 陳敏皓、徐志豪 23
科學史圖書出版資訊 洪萬生 29
論文摘要    

Jun, Yong Hoon Conflicts and Consolidation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Astronomy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33

Oh, Young Sook The Changes of the Knowledge Of “Ku-go”(勾股)form the late 17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19th century in Korea

  37
第七屆科學史研討會提交論文之目錄   39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41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八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科學史十年 張之傑 1
水的三態與人類文明 劉君燦 5
介紹一部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影集 郝俠遂 7
海的600年祭-為鄭和下西洋600週年而作 張之傑 9
「數量級」的世界 劉君燦 19

【傳統東亞文明與科技(自然)知識的傳丞與演變】國際研討會會議議程

  25
『科學普及與STS』座談會記錄   27


科學史通訊 第二十九期(2006.07)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恭賀   1
專文    
人的秩序賦與和秩序維護 劉君燦 2
熊明遇(1579-1649)故里北山與長興訪古記 徐光台 6
會議報導    
記Karen Parshall教授來訪 洪萬生 16
科技史研究簡報三則 龍村倪 17
參加第二十二屆國際科學史大會DHS會議報告 徐光台 19
學界動態   21
本會活動   23
2005紀念Albert Einstein 相對論發明100週年相關活動報導   24
會議訊息(選錄)   25
出版消息(選錄)   26
臺灣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42
大陸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48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期(2007.07)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學術論著    
有關張衡《地動儀圖注》的史料研究 馮銳 1
從《周禮‧考工記》看《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的釋義 李亞明 6
王英明《曆體略》初探 游博清 12
恭賀本會委員劉廣定、葉鴻灑教授榮退    
科學史二十五年 劉廣定 21
葉鴻灑教授著作目錄 葉鴻灑 29
哀悼張秀民、李迪先生    
張秀民自傳 張秀民 31
悼念李迪教授 徐光台 38
大師風範,點滴在心頭 葉鴻灑 39
追念李迪先生(1927-2006) 龍村倪 41
大草原的落日:對內蒙古師範大學李迪教授的追悼 城地茂 42
悼念科技史大師李迪教授 劉昭民 43
李迪教授年表 編輯部 44
會友劄記    
脈動真象臆想 劉君燦 45
會議報導    
國科會部分補助參與2006溫哥華4S會議的會議報告 傅大為 46
學界動態    
特稿:林力娜教授獲獎 孫承晟 48
一般消息   49
本會活動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第八屆(95)第二次集會會議紀實 李華彥 50
鯨魚科技與文化探討 陳德勤 53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第八屆(95)第三次集會會議紀實 編輯部 56
會議消息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四百週年紀念研討會   57
數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歐拉誕生300周年暨《幾何原本》中譯400周年   59
紀念徐光啟暨《幾何原本》翻譯四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60
出版消息   61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   61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一期(2008.05)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學術論著    
《周禮‧考工記》度量衡比例關係考 李亞明 1
哀悼郝俠遂委員歸道山    
點滴憶 吳嘉麗 28
憶俠遂 張之傑 30
懷念郝俠遂老師:從分析化學到科學史 張澔 34
悼郝老師 陳德勤 36
紀念潘貫教授    
詩史長留海嶠春 劉廣定 37
會友劄記    
經脈是信息系統 劉君燦 43
學界動態    
賀本會 城地茂委員獲獎   45
張澔委員當選第九屆主任委員   45
本會活動    
第八屆科學史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紀錄 編輯部 46
第八屆科學史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紀錄 編輯部 47
演講報導: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研究》 徐光台 48
第八屆科學史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紀錄 編輯部 49
國際科學史暨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新修訂章程 編輯部 50
會議報導    
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 徐光台 51
國立清華大學2007「近代東西文明之遭遇與衝撞」國際學術工作坊 徐光台 55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四百週年紀念研討會   59

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紀念徐光啟暨《幾何原本》 翻譯四百周年國際研討會」側記

李梁 61

A Kyujanggak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to East Asian Countries during the Late Choson Period

  69
會議消息    
第十二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   72
第二十三屆國際科學史會議訊息   73
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李石曾與北平研究院 劉曉 74
新天文學的起源-論開普勒“三位一體”的發現方法 王國強 75
十六、十七世紀傳入中國的火器製造技術及彈道知識 尹曉冬 76
唐代計量研究 姬永亮 77

The Ban on the Private Study of Astrology and the Debates on the Role of Calendrical Astronomy in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申敏徹 78
徵稿啟事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二期(2009.03)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發刊辭 張澔 1

第32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恭賀本會委員劉廣定教授榮膺第四屆“竺可楨科學史講席”    
王府牡丹花正豔 科學史家授業忙   3
開課通知   4
哀悼萬家保、席澤宗和陳美東諸先生    
萬公家保先生生平事略 萬荷清、萬荷雲 5
萬家保先生著作目錄   7
尋古的人(原載《綜合月刊》59.10)   10
席澤宗院士生平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11
憶一代巨匠席澤宗教授 葉鴻灑 14
陳美東先生生平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15
懷念一代科學史家陳美東教授 洪萬生 17
懷念海峽兩岸科技史交流之先驅陳美東教授 劉昭民 18
會友劄記    
孔子為什麼不得其醬不食? 張之傑 20
幾何與世界一窺 劉君燦 23
會議消息    
第23屆世界科學史與科技史國際會議 編輯部 25

會議報導

   
2008機構與機器史國際研討會會議報告 蕭國鴻、林聰益、顏鴻森 27
參加日本水族館第34屆海獸研究會記 陳德勤 33
韓國醫史考察備忘錄 張哲嘉 35
臺灣行記 曾雄生 39
大陸機械史學者赴台學術交流紀行 孫烈 42
第十二屆東亞科學史國際會議綜述 徐義保 47
學界動態   49
本會活動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第九屆第一次談話會會議紀錄 編輯部 52
史實再探─六十年前臺灣大學完成的我國第一個核分裂實驗 劉廣定 53
會議消息    
第九屆東亞ST 網絡國際會議暨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一屆年會   57
科學史機構和網站介紹    
台灣古董機構教學模型數位博物館 國立成功大學創意性機器設計教研室 58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 許宏彬 59
出版消息及新書評介    
《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出版 編輯部 60
科普也可以:記《鏗鏘已遠:臺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獲獎 陳政宏 61
歷史深處有回聲:《傳播與會通:《奇器圖說》研究與校注》評介 關曉武 66
臺灣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明代戰車研究 周維強 69
大陸地區新出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北京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1949-1961) 韓晉芳 70
中文化學名詞的形成:1896-1932 何涓 71
徵稿啟事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三期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學術論文    

第33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蔡倫發明的是「?」不是紙 陳大川 1
限制日人岸上鐮吉在華採集案 劉興詩 6
《本草綱目》中的無漏子與鳳尾蕉 李學勇 16
論日本數學史研究方法─為日本數學家關孝和(1642?-1708)歿後300週年而作一般論述 城地茂 26
繪畫史料中的細犬 張之傑 33
白獅犬與達戈紋 楊龢之 36
探索海洋漂流物 陳德勤 40
其他    
中國稻作文化史序 曾雄生 43
出版消息─科技渴望參與 陳恒安等 46
記自貢之旅 劉昭民 50
葉鴻灑委員來信   52
民國96-97年碩博士生科學史、科學哲學 暨STS論文摘要 陳恒安輯 53
會務報告 張澔 81
編後 張之傑、陳芝儀 82
稿約   32
封面圖說明: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製造竹紙工序圖:斬竹漂塘、煮皇(木旁)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四期(2010.09)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編輯的話 張澔  

第34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專論    
介紹一種少人知曉的科普刊物:八十年前出版的《科學月刊》 劉廣定 1
《契丹國志》和《遼史》所見遼人黃金文化 周維強 9
會友劄記    
光影聲響與電流 劉君燦 22
研究回顧    
簡述近百年來的一些「天擇」實驗 李學勇 23
臺灣數學史研究脈絡側寫:洪萬生教授篇(附洪萬生教授著作目錄) 蘇意雯 33
會議報導    
阿基米德工作坊側寫 編輯部 51
紀念達爾文誕生200週年    
與《物種原始》出版150 週年國際學術工作坊會議報導 編輯部 53
第23屆世界科學史與科技史國際會議報告 張澔 56
參加首屆中國技術史論壇記 劉昭民 58
復旦大學「暑期歷史地理前沿研修班」研修心得 林加豐 59
架起科學史與技術史之間的橋樑:第23屆國際科技史大會側記 孫承晟 61
學界動態編輯部   68
劉鈍當選新一屆國際科技史學會主席 科學史所 69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遷入北京中關村 科學史所 71
用詩的心情學科學:經典科學史講座 張澔 74
李約瑟研究所演講活動 李約瑟所 76
本會活動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99年度第一次會議側寫 編輯部 79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99年度第一次會議紀錄 編輯部 81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98年度第二次會議紀錄 編輯部 83
演講:清末民初的蠶桑改良-傳統生產的制度化 毛傳慧 85
97-98年度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陳恒安整理 87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五期(2011.09)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編輯的話 張澔  

第35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專論    
生物科學史中「物種」概念的發展 賴伯琦 1
淺談文物保存與持拿方式─以新港奉天宮交趾陶為例 王琤雯 25
古代大型真菌辭源研究(1):釋"芝" 蘆笛 37
會友劄記    
日本東京科學博物館考察記 周維強 49
會議報導    
2011海峽兩岸科學與工藝遺產研討會 張澔 63
參與廣州有關科技史之研討會紀要 劉昭明 66
書訊    
《中華氣象學史》〈增修本〉於2011年1月出版 劉昭民 67
學界動態    
第三屆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筑可楨青年學者獎(Zhu Kezhen Junior Award)報導 編輯部 68
孫小淳率團來臺考察水運儀象臺並進行天文科普教育交流 王廣超 72
本會活動    
第九屆科學史研討會會議紀要 尹崇儒、黃宇暘 75
99年度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編輯部 81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六期(2012.09)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第36期科學史通訊發刊詞:三十而立 張澔 II

第36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專論    
使用「人肉搜尋」法找尋1969-1979年期間《科學月刊》翻譯、節譯、改寫、取材Scientific American文字之研究 鮑家慶 1
中共三年調整時期(1963-1965)的科技工業政策 黃宇暘 21
中國古籍中所載治療毒菌中毒之方法 蘆笛 35
會友劄記    
德島科學史研究會與西條敏美先生 劉廣定 46
澄心堂紙擬來自壁畫 陳大川 51
遺傳學的殉道者,瓦維洛夫(1887-1942) 李學勇 58
會議報導與學術考察    
2011海峽兩岸科學與工藝遺產研討會會議紀要 吳彥儒 66
推進海峽兩岸科技史交流與合作—2011海峽兩岸科學與工藝遺產研討會暨相關考察 關曉武、韓毅 74
赴中國大陸參加科技史研討會紀要 劉昭民 79
South Korea Travelogue(2012.05.11-29) 陳建平 80
學界動態    
中國科協學術譜系研究考察團來臺訪問 張藜 89
皮國立獲第一屆「王玉豐紀念論文獎」佳作 編輯部 91
本會活動    
研究工坊:明清水利科技研究工坊 編輯部 92
專題演講:明清戰船及樣式之轉變 李其霖 93
專題演講:福寧時期的幼年方以智萬曆末年與其父和熊明遇遊太姥山考 徐光台 95
博物館活動訊息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01年中醫針灸科學講座」 編輯部 96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酒:新曲水流觴—說故事的水」特展 編輯部 97
書訊    
《第九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出版 編輯部 98
《中華民國化學研究簡史》簡介 劉廣定 99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出版 劉昭民 100
《戰略‧戰術‧兵器事典》叢書簡介 黃宇暘 101
兩岸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選錄 編輯部 105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七期(2013.09)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發刊詞 張澔 I

第37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科學史委員會委員名單

學術論著    
清乾隆錢塘江江岸變化及海塘工程模型製作經緯 王聖涵 1
清乾嘉時期(1736-1820)海盜用同安船試探 吳彥儒 20
會友劄記    
新任委員英家銘教授自述 英家銘 29
從古文獻中的楓樹:談自「格致」到「科學」的崎嶇路 李學勇 30
特別報導    
參加曼徹斯特第二十四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報告 周維強、張澔 36
會議報導與學術考察    
臺北故宮博物院善本書參觀小記 李文林 58
Travelogue in Hohhot 陳建平 59
明清水利科技工坊紀要 黃宇暘 65
從格物到科學工坊紀要 吳彥儒 71
「科學與科學史」對話錄 李學勇 76
本會活動    
「第十屆科學史研討會」徵求論文 編輯部 84

101年第二次專題演講活動:懸崖上的考古發掘和「亮島人」的出土

陳仲玉 85

102年第一次專題演講活動:從氣候變遷之研究談到歷史上氣候之變遷

劉昭民 86
學術活動    
Text Reading Seminars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87
The Charles Leslie Award for Best Essay by a Junior Scholar Asian Medicine : Tradition & Modernity 88
博物館活動訊息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3潛返地心:地質大探索特展」 編輯部 89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大型藥用真菌特展」 編輯部 90
國立故宮博物院「同安‧潮:新媒體藝術展」 編輯部 91
出版消息    
《中國近代礦業史綱要》出版 劉昭民 92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八期(2014.09)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發刊詞 林聰益 1

第38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本會加入國際組織之回顧 李國偉 3
學術論著    
朝鮮復刻本《楊輝算法》(1275年)對日本數學的影響─關孝和(1645?-1708)的抄本和修改 城地茂 5
制器無敵:畢懋康《軍器圖說》與明季軍事技術的改良 吳彥儒 23
清季蒸汽挖泥船的引進和運用:以吳淞及旅順港為例 黃宇暘 49
特別報導    
新任主委林聰益教授   71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第十四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訊息 編輯部 73
曼城道耳吞科學文化之旅 張 澔 74
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巡禮 周維強 79
本會活動    
103年第1次會議紀錄 張 澔 89
103年第2次會議紀錄 林聰益 91
103年第2次會議專題演講:古籍插圖機構復原設計法 顏鴻森、蕭國鴻 93
第十屆科學史研討會紀要 陳思宇 94
出版消息    
張澔、韓健平、關曉武主編 《技術遺產與科學傳統》   106
蕭國鴻、顏鴻森 Mechanisms in Ancient Chinese Books with Illustrations   106
郜積意 《兩漢經學的曆術背景》   107
陳大川 《紙由洛陽到羅馬》   107
關增建 《量天度地衡萬物:中國計量簡史》   108
徐澤林 《和算中源:和算算法及其中算源流》   108
徐澤林 《建部賢弘的數學思想》   109
郭書春 《九章算術新校》   109
孫英剛 《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   110
韓 毅 《政府治理與醫學發展:宋代醫事詔令研究》   110
周維強 《佛郎機銃在中國》   111
尹曉冬 《16-17世紀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111
李 雪 《晚清西方電報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112
方一兵 《中日近代鋼鐵技術史比較研究:1868-1933》   112
羅桂環 《中國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113
吳以義 《從哥白尼到牛頓:日心學說的確立》   113
余三樂 《望遠鏡與西風東漸》   114
Karsten Harries撰,張卜天譯 《無限與視角》   114


科學史通訊 第三十九期(2015.09)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目次   I

第39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林聰益 II
特稿    
第一屆科學史典籍研讀工作坊專題演講:我研究《夢溪筆談》的幾個階段經驗與感想 傅大為 1
李善蘭是如何「刪述」《談天》的? 郭世榮 13
特別報導    
李國偉教授退休感言──公職句點,人生逗點 李國偉 23
學術論著    
葡使來前佛郎機銃輸華諸說商榷 周維強 35
《自鳴鐘表圖法》的圖畫重構與校註 林彣峯 49
《化學初階》實驗教學部分及其底本 張 澔 67
晚清西方水雷知識的輸入與應用——以渤海灣的防禦建設為例 黃宇暘 85
日逐雲霄:高魯與《空中航行術》 吳彥儒 111
學術劄記    
吳稚暉的科普小說《上下古今談》 張之傑 149
曼徹斯特歷史城區和工業與科學博物館 周維強 152
科史典籍    
談「中國科技典籍選刊」的整理實踐與思考——以《王禎農書》為例 孫顯斌 176
智慧的迴響:盤點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張柏春、羅桂環
韓健平、孫顯斌
徐丁丁
181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在巴黎的觀感與期待:參與了第14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 傅大為 188
第十四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報告 張 澔 191
本會活動    
104年第2次會議專題演講:地圖的敘述及中文古地圖的研究 林天人 193
第一屆科學史典籍研讀工作坊紀要 林至昀 195
Contents   204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期(2016.09)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目次   I

第40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林聰益 II
學術論著    
從圓周率發展探討和算家的數學知識需求 黃俊瑋 1
一個百年公案的終結:再論「雞籠是否真積雪」 許世旻 18
六合叢談銀質說 張 澔 50

學術劄記

   
「古機械復原設計」研究的思路與歷程 顏鴻森 62
舞獅的起源 張之傑 79
先秦時代中西醫療氣象學之比較 劉昭民 82
記功於銅:乾隆得勝圖銅版畫委法製作之代表性文物訪查記 周維強 86
科史典籍    
Decoding the Mechanisms of Antikythera Astronomical Device 林建良、顏鴻森 120
社會文化科學背景下的技術編年史(遠古──A.D.1900) 姜振寰 121
書介:〔元〕王禎著,孫顯斌、攸興超點校,《王禎農書》 吳彥儒 124
書介:〔清〕戴震撰,陳殿校注,《考工記圖》 黃宇暘 125
書介:〔清〕梅文鼎著,高峰校注,《勿庵曆算書目》 林至昀 126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第二屆「科學史典籍與文化研讀工作坊」紀要 林 佳 127
本會活動 周維強 138
2017年「第十一屆科學史研討會」論文徵稿啟事 編輯部  
2015-2016中國大陸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   139
Contents   157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一期(2017.12)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目次   I

第41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張 澔 II
學術論著    
最早的量規?試析金壇三星村馬家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組板狀刻紋骨器 沈建東 1
和算家如何核證數學知識與獲得問題的答案:一個HPM的觀點與反思 黃俊瑋 17
性慾與健康:民國時期中西醫「節慾」之身體論述 皮國立 37
學術劄記    
蔡倫造紙之敝布或包含葛布說 陳大川 62
從巴杜達遊記魔術師的故事說起 張之傑 64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參加第二十五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簡要報告 張 澔、周維強 67
本會活動    
106年第二次會議紀錄 周維強 72
106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Li Ye and the Way of Mathematics: Did the Way Extend to India? 博佳佳 74
博物館活動訊息    
航海夢工場:2017帆船特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編輯部 75
2017等待>祕鏡:第參屆科學攝影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編輯部 76
2017年兩岸科學史博碩士論文摘要   77
Contents   103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二期(2018.12)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目次   I

第42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張 澔 II
學術論著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器工藝同心圓與角度的運用──以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玉器的工藝構圖為例 沈建東 1
江戶時期的和算家與士人如何看待數學 黃俊瑋 17
學術劄記    
《續武經總要》萬曆本的一些補正──科學史研究之意外收穫 劉廣定 31
我國古代先民之環保觀念和環保措施 劉昭民 37
中文打字機摭談 張之傑 44
上海格致書院展示之科學儀器 張 澔 46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2018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 編輯部 53
2019 DHST Prize For Young Scholars Scheme 編輯部 55
本會活動    
107年第一次會議專題演講:從形與釉看中國陶瓷技術的演進 翁宇雯 56
107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臺灣活版印刷產業文化資產調查研究 黃俊夫 57
會議預告    
科學典籍、圖像與文物學術研討會 編輯部 58
博物館活動訊息    
漫步太陽系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編輯部 59
金玉滿堂──迎春金魚特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編輯部 60
科史典籍    
《科學技術史研究六十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究所論文選》 編輯部 61
《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 編輯部 62
《出使絲綢之國——科學、商業與外交之間的拉萼尼使團》 編輯部 63
Contents   65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三期(2019.12)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目次   I

第43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張 澔 II
特別報導    
恭賀陳委員大川先生期頤之福 張 澔 1
學術論著    
青銅和金銀:東周時期中國西北與歐亞草原地帶的文化交往 黃 維 7
漢代二十八宿圖像研究 莊蕙芷 25
1858-1890年間北京觀象臺天文儀器的西方剪影 周維強 51
《中國叢刊》的麝鹿與靈芝科學插圖:從法國《百科全書》科學圖像談起 李招瑩 69
學術劄記    
第一篇以中文介紹的化學元素週期律 劉廣定 95
獨角仙的語源 張之傑 100
會議報導與會議消息    
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清代內務府造辦處學術研討會」 周維強 102
本會活動    
108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
  十年磨一鏡:從迷思概念診斷的觀點探究《遠鏡說》
邱韻如 109
108年第二次會議專題演講
  社會、科學與藝術之間的角力:魏晉南北朝墓室天象圖研究
莊蕙芷 110
會議預告    
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跨文化歷史中的科學、技術與醫療 編輯部 111
博物館活動訊息    
「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編輯部 114
科史典籍    
張柏春、方一兵主編,《中國工業遺產示例:技術史視野中的工業遺產》 編輯部 115
孫承晟,《觀念的交織:明清之際西方自然哲學在中國的傳播》 編輯部 116
馬偉華,《曆法、宗教與皇權:明清之際中西曆法之爭再研究》 編輯部 117
書介:〔北宋〕曾公亮等撰,鄭誠整理,《武經總要》 編輯部 118
書介:〔明〕李之藻撰,鄭誠輯校,《李之藻集 編輯部 119
Contents   120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四期(2020.12)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第44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毛傳慧 I
學術論著    
關流弧背術的發展脈絡:方法革新的追求與知識論的演變 黃俊瑋 1
清朝滿語星名的緣起:以高宗《御製五體清文鑑》為考察範圍 姜照中、王磊 29
清末家蠶微粒子病自中國的引入與蔓延 —— 反思晚清「閉關」政策的困境與導致的危機 毛傳慧 53
學術劄記    
不肖生小說中的獵具 張之傑 89
功頌千秋:慶祝蘇頌一千年 邱韻如 93
科史典籍    
書介:張柏春主編,《中國傳統技術的新認知》叢書 編輯部 101
會議與活動報導    
第十二屆科學史研討會 - 跨文化歷史中的科學技術與醫療紀實 編輯部 103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人物」系列講座 編輯部 111
「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 編輯部 123
本會活動    
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學術演講紀要 王紫蓉 125
Contents   127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五期(2021.12)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第45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毛傳慧 I
學術論著    
明代數學著作的商品化特徵初探-以「副文本」為研究中心 周霄漢 1
以《圓理算經》為例-談和算家求解穿去積問題的思維與方法 黃俊瑋 39
學術劄記    
坤輿全圖動物圖繪釋解 張之傑 62
疑義相與析:塔影倒與海影翻 邱韻如 73
由臺灣文藝媒介論美濃烤菸技術史與記憶藝媒介 張凱清 82
清末瓦特小傳 張澔 113
冷藏技術的發展對臺灣農業的影響 賴羿霆 124
科史典籍    
皮國立:《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 編輯部 133
會議與活動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人物」系列講座 編輯部 134
本會活動    
演講與學術交流 編輯部 143
110年學術演講紀要 王紫蓉 149
Contents   151

 


 

科學史通訊 第四十六期(2022.12) 目 錄
題名 作者 頁碼  
     

第46期科學史通訊內容

關於本期 毛傳慧 I
學術論著    
法國行旅工匠組織職能變遷考析 胡小宇 1
How can one visually represent the cheng 城 used by the Pre-Modern Actor? Some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described in the Qin 秦 text Shu 數 and later mathematical treatises 英家銘 35
誰著火草衣:清代民族圖冊中的火草衣族群形象 張學瑜 61
學術劄記    
談談萬新公路與北新公路 張之傑 101
合信與《博物新編》:
醫學傳教士引進 19 世紀中國的第一道科學曙光
張澔 111
解讀帕喬利:眼見為真!視而不見? 洪萬生 137
科史典籍    
王憲群:Western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teamship Building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1828- 1895 編輯部 149
本會活動    
「製造:全球視野下生產的知識與知識的生產」 國際研討會紀實 賴羿霆、張子芃 152
111 年學術演講紀要 賴羿霆 156
Contents   158